第四十五章:编写教材(1 / 2)

编写教材与以往遇到的任何事情都不同,教材突出的是教和学,既要保证老师能够按照教材教授知识,又要保证学生按照教材能学懂弄通。

从大楚建立之初,能够独立编写教材的人无不是大名气之人。

编写教材的人首先自己必须是学问大家,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准确性,其次还要对整个受教育的人群有清晰的了解,编写太深无法让人理解就会白费功夫,编写太浅又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能编写教材的人在大楚可谓凤毛麟角,一只手数的过来。

幸运的是,从小接触九年义务教育的他对学习的循序渐进有过清楚的了解,接受教育的教材可谓想之又想慎之又慎,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在呕心沥血的结果。

根基扎实的童子功使每一年级的教材早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有着前人指路自己只需要小葫芦画样子即可。

但是,毕竟还是有差别,有些自己家乡常用的字而在这里却不常用,文化的不同使得要想确定常用字变得异常困难。

自己编写教材的目的就是要让李家所有人能够识字,并且熟练使用,常用字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问题。

简单的几十上百字尚且可以通过询问的方法确定,但是多达两千字的编写就变得异常困难,为此李安想到了张旺。

县府是一个区域的一县之长,掌管当地的文书往来以及档案保存,在县府地区必定能找到有关文字方面的信息。

李安独自往县府过去,到县府的时候,守门的小厮见李安到来了,飞快往内堂禀报。

只因为张旺曾经交代过,凡是李安过来找的时候,务必第一时间禀告。

李安随小厮往内堂过去,小厮知道李安的名声,一路上没敢大声说话。

进入内堂,李安向张旺见礼。

张旺还礼,心中却忐忑不安起来,默念道,该不是上次谢家的事情,李安因为自己没有插手而来兴师问罪吧。

张旺心里苦啊,谢家可是渔阳城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不说自己,即便自己上司也要忍气吞声,何况谢启程是和江宁城顾家有关系的人,自己就算搭上全部身家也无能为力。

而李安实际上早已把这件事忘到了身后,自己与唐家的关系并没有告诉过张旺,而且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谢家势大,自己也能理解。

但是李安所来却另有其事,寒暄一阵后李安道,在下有件事情想请县公大人帮忙,还望多多支持。

张旺更加忐忑了,经过这么久的相处他明白李安轻易不会要帮忙的,一旦他需要自己帮忙,那肯定是了不得的大事,而以目前自己的地位,又如何能帮上呢?

据张旺所知,李安可是和渔阳城左家有了关系,以左家尚且不能,李安该不会故意找他茬吧,张旺反复思考着得失,脸上表情不断变化,但迫于和李安的关系,张旺还是答应道,愿听李安吩咐。

李安见张旺答应了,心中石头也算落地,据他了解的情况看,要想顺利将常用字了解清楚并编纂成册,没有县府的资料根本无法进行。

李安喝了口茶汤,说道,事情是这样的,我想收集一些平常常用的字,不知道县府可有去处。

张旺听完李安所要做的事情后,心中顿时松了许多,只要不是兴师问罪就好。

要知道近一年时间,张家靠着李安制作的花色图案印染布匹可是赚了好大一笔钱,张家上上下下的花费有近一半来自于李安。

掌握着钱便掌握着命脉,过惯了富裕的生活要想让他们再回过头去过苦日子,那代价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而花色图案布就是这一切的突破口。

张家没有生产花色图案布匹的能力,只能想方设法抱紧李安这棵大树。

因为上次的缘故,张家众人尤其是张家高层心里害怕了大半个月,直到李安没有停他们布的供应方才放下心来,在他们看来,如今这情况,只要李家不停他们的布,一切都好说。

张旺没想到李安这次过来并没有提上次的事情,只是让自己帮忙收集常用的字,当下便同意了。

张旺吩咐师爷按李安的要求将字整理在一册纸上。

师爷立即回到县府收藏文书的地方开始翻阅起来。

李安闲不住,在师爷出门后不久,也跟着张旺一起来到了县府收藏文书的地方。

原本县府收藏文书的地方需要严格保密的,可是李安在张旺心中不同一般人,而且李安只是查阅常用的字,涉及不到县府需要保密的文书。

李安和师爷在县府收藏文书的地方不断翻找,即便已经陈旧的也不放过,李安认为做学问就要一丝不苟。

李安在县府馆藏的地方一待就是大半个月,在收集常用字的时候也翻越一些典籍,尤是一些在外无法阅读到的历史典籍。

这些典籍对李安来说如金子般宝贵,对整个大楚又有了新的认识。

翻越完典籍后,李安和师爷走出了馆藏,确切的说是带着丰收回来的,誊写的典籍就达一百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