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进度缓慢,却没有遇到瓶颈阻碍,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只要给韩染充足地时间,他完全可以将全部内容读个通透。
适才读了几句话,他便察觉蹊跷,即便刚看了个开头,他的心里就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东西,貌似不是灵器吧……为什么我总觉得很熟悉,到底在哪里见过?”
那大段大段的文言古文相当拗口,文字也是头粗尾细,这是先秦时期才有的蝌蚪篆。按理说,以韩染的知识储备,根本不可能认出这些来,更别提理解其中复杂的含义。
谁道韩染不仅看的懂,还清楚文字背后的意义,仿佛事先学习过一样。
要知道,没有点专业知识做基础,想直接破解文章的内容,简直是痴心妄想。韩染却与众不同,虽不能一目十行,但目光所及每句话都能融会贯通,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它的意思。
“凡尘我等皆俗命,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盖因死生难舍,神形不分。须知长存者择长存之道,无形即为有形之根,欲求无上功,必舍无相形,以形养神方得真神。”
直到看见这段文字,他总算找到莫名的熟悉感来自哪里——太平清领书!
当时在地宫深处的壁画上,韩染看到的那一大段文字,与眼前长卷上的内容竟是出奇的相似,尤其是其中某些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时候韩染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太平清领书的总纲。
可现在回想起来,壁画空间毕竟有限,除了看似总纲的文字外,就再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正文内容了,所以壁画上写的,到底是什么犹未可知。
如今将二者放到一起比较,韩染惊奇地发现,壁画文字中提及的“阴阳三气论”,与长卷中主张的“以形养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准确的说,“以形养神”是对“三气论”的一种诠释和选择。将阴阳二气单独分割出来,以此为根本,做出了另外一种理解。
去一而存一,将阴阳二气完全对立开,舍弃其中之一,来成就另外一方。
起初韩染还好奇,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阴阳二气,为什么还会有关于它的描述?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这幅长卷的作者,一定也是受“二气论”的启发,将其类比到灵力系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所以说空中漂浮着的长卷,并不是某种神秘灵器,它的正体应该是一部心法!
倘若韩染猜的没错,那壁画上的文字,很可能不是太平清领书的总纲,他是被张角手中书卷的名称误导,先入为主地认定了二者之间关系。
如果事实当真如此,壁画文字的正主,恐怕就是眼前这无名长卷!而它的名字也呼之欲出……
“奉至太平道,永成阎罗妖。”
随着这几个字眼的出现,韩染心中地巨石终于落了地,看来他猜的没错。
这,正是——《太平经》!
“怪不得我能看懂经文的内容;怪不得我可以通晓其中的意蕴;怪不得总会有种熟悉的感觉……原来那壁画上的文字,就是太平经的总纲啊!”
总纲,对于一部心法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其核心关键。它总领着全文的思想,代表了作者的修行理念,只有读懂了总纲,才能对后续内容有宏观的概念。特别是对于理解其中深意,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否则必然处处受阻,难以捉摸。
而且只有高深的心法,才会配有总纲,以便习练者把握方向。低端的心法是不需要这个东西的,内容浅显易懂,多了总纲反倒画蛇添足。
“太平经呐,这可是最高级别的心法,而且还是完完整整的一部,简直难得一见。”
一个宗门是否繁盛,关键在于有没有足够镇压气运的传承。经书典籍,代表了世间至强者的道,是能够直通巅峰的捷径。除去内容部分,单就是其本身,由于是大帝、圣贤亲手挥毫,沾染了浓厚的帝圣之威,完全算得上一件无上灵器!
“不过,为何会有阴灵力散发出来,不可能是从外界环境沾染的……”
“另外以形养神……是要舍弃肉体来滋养灵魂么?可这跟修行有什么关系?没了肉体,灵魂单独存在,那不就成鬼族了!不对,不对,一定是忽略了什么地方……”韩染沉思片刻,脑中忽然想起壁画上的内容,联想到总纲再去思考,很快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形,表面指的是身体,实际上应该代表生命力;
神,也不一定是灵魂,很可能在暗示境界修为。
“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
一个念头浮现,仅是在韩染脑中一闪而过,就惊得他一身冷汗,细思极恐!
“以形养神”说的不就是用生命力来换取修为嘛!
乍看下,这句话也没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这个想法刚一出现,记忆里的几幅画面不受控制地占据了韩染脑海。
出入地下空间时,在通道中看见的上万具具骸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