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说完之后在场的人全都沉默下来,不可否认他的担忧也有几分道理。
于兴山在几人之中最为年长,站出来说道:“那就由我修书一封阐明形势,再让内卫飞马送往京城呈送陛下。”
“既然西彝军并未大举压上,那我军大可以先守在城内,依据形势再作出变化。”赵用并不愿意主动出击。
“那就依你。”贺兰昀作出拍板决定,众人分工之后便先后离开了会州衙门。
这一晚站在会州城头望去,西彝大营内灯火通明,但全然没有攻城之意。
金陵,文宣殿。
一名白衣男子正站在大殿中央,分立在两侧的是身处大楚权力中心的一众文武官员。
此人乃是如今大楚武将之首大将军白子琼。
大楚立国的关键一战——泸城之战便是由他出任前军统帅,那一年他才二十一岁。
白子琼开口道:“陛下!两淮军报,北燕昨日突然调集二十万大军陈兵两淮边境,恐会随时南下犯境!”
他奏上军报后正准备请缨前往两淮都督军事,殿外忽然传来一道又一道的呐喊声。
“镇海关急报!
西彝国主莫阿南昨日率军五万夜袭镇海关!
镇海关失守!
镇海关失守!”
“南海镇急报!
南海镇失守!
南海镇失守!”
呐喊声越来越近直至传令之人冲入大殿之内,然后便一头昏死过去,殿前禁卫立刻捡起掉落的军报呈送给了贺兰青山。
贺兰青山看着从南疆送来的紧急军报,眉头紧锁,整个文宣殿充斥着一股压抑的气氛。
尚书令萧刚刚才听到传令士卒口中的话顿感不妙,因为南海镇守使正是他的次子萧邦。
如今南海失守,他十分担忧儿子此时的境遇,额头之上几颗汗珠已经落下,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还是要强装镇静。
贺兰青山看完军报面色极为不悦,面向百官扬声道:“北燕和西彝同一天调兵要让我大楚腹背受敌,既然他们要打,那朕就奉陪到底!”
“白子琼,朕命你即刻前往两淮都督九镇军事,必要时可先发制人!
朕要御驾亲征,亲自会一会莫阿南!
即刻调集京畿六营兵马,朕要一战破敌!
另外传令荆襄道各镇守使,小心提防川中三国。”
“遵旨!”
对于贺兰青山的诏令,朝堂上的文武官员没人发出反对的声音,百官对于这位大楚开国皇帝的性格十分了解,他既然已经决心亲征,自然是多说无益。
待百官退朝之后,贺兰青山留下了大将军白子琼,辅国卢忠明,尚书令萧刚和太子贺兰起四人。
此时的贺兰青山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不悦之色,十分平静的说道:“你们是不是觉得朕过于草率了。”
四人皆是沉默不语。
“朕已经年近六十,可大业未成。
北有燕国虎视眈眈,西有川中三国和西彝不断侵扰,强敌环伺啊。
就算西彝不来,朕也要主动出兵灭了西彝!
此战过后,可保我大楚南疆百年无虞,你们说,朕不该亲征吗?”贺兰青山轻轻地抚摸着龙椅。
“父皇目光长远,胸怀天下,儿臣愿随父皇亲征。”贺兰起出声表明决心。
白子琼没有附和,而是说道:“朝中不可一日无君,皇帝亲征,臣恐一旦有变,国事难以调度。”
贺兰青山没有理他们两人,转而看向萧刚说道:“萧爱卿,朕知你念子心切,所以此行要你一同前往,朕承诺你,不去追究萧邦之罪。”
远离京城就意味着朝中之事无法第一时间知晓,萧刚知道皇帝是故意让自己远离京城,而且话外之意也很明显,如果自己借口推辞,那自己的次子萧邦丢了南海城,便是死罪难逃。
于是叩首说道:“谢陛下隆恩!”
“太子就不必随行了,朕离京之后由你代为监国。
忠明,你要辅佐好太子,为朕安定好后方。”贺兰青山站起身来,挥了挥衣袖示意几人退下。
出了皇宫之后,白子琼告别几人接着便乘马车直接前往了两淮边境,萧刚则是急匆匆地赶往尚书台。
待两人走后,贺兰昀开口道:“老师,父皇有意将萧刚调离京城,是否是我要趁此机会削弱萧家的势力?”
“陛下确有此意,但凡事有度,六部尚书中,除了兵部王擒虎和礼部陶楷之外,其余四人皆是萧刚亲信。
太子要拿下他们,还是要处处小心,毕竟宫里面还有一尊大佛。”卢忠明轻轻地捋了捋胡须。”
“学生明白。”贺兰起对于眼前这么辅国大人极为尊重,一是因为他是自己的老师,二是卢忠明乃大楚文魁,江南立国后首开科举卢忠明便高中状元。
“老师,我能治理好这大楚的江山吗?”贺兰起冷不丁的问了一嘴。
“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