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定然能统一海宇,祚延延绵。”

赵匡胤自然希望仙幕也是这么夸他的,即使……

他总觉得仙幕在这里提到他的宋朝没什么好事。

嗯是的,因为仙幕在提到宋朝之前可是说了,自唐后的朝代就走进了僵化、封闭的困局了!

赵匡胤原以为榜四能排上名,就一直做围观者,准备看看自己啥时候能排上号码牌,但看现在的架势,别说派上榜四的号码牌了,他所建立的朝代没啥好话的样子。

不过即使如此,赵匡胤也很想努力挣扎下。

万一,坏话出好笋呢?

【是的,众所周知,宋朝最让后世诟病的无疑是武功上的垃圾。】

方才还对自己的武功沾沾自喜的赵匡胤不可置信地挖挖耳朵,觉得自己是不是耳聋,竟然听到他大宋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武功!

【宋朝,中国历史上高度繁荣的一朝

有以武立国的开国君主,开国君主的武力充沛到就差一点点就可以实现内部一统。

儒学复兴,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科技井喷,四大发明三个都出自于它。

了解点儿历史的人,对它的印象几乎都是民殷国富,文采风流,

历史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但这个朝代却也是中华文明最憋屈的时代。

华夏历朝历代都是让蛮夷叫爸爸,大宋它手握几十甚至上百万大军,却懦弱龟缩于南,以岁币买平安,被北方邻居辽、金和西夏吊打,对着蛮夷叫爸爸。

恪守的文贵武贱守内虚外的辣鸡思想,直接阉割华夏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

【弱宋。

宋朝的代名词。】

赵匡胤觉得自己真的快疯了,头上不断冒着问号:“不对啊,朕的宋怎么就被称之为弱宋了???”

仙幕夸得他没骄傲一秒就开始批评他了,甚至称呼他的宋为‘弱宋’!

他可是通过武力夺国的!

想他赵匡胤未登基前以马军两千扈驾扭转局势,大破北汉军,之后又有打败南唐军,攻克连珠寨、寿州、泗州、楚州等战绩,竟然有人说他创立的大宋武功上最让人诟病!

赵匡胤不可置信:“朕的宋不可能憋屈的龟缩于南,也不可能以岁币买平安,不可能向蛮夷跪伏!这不是朕的大宋!!”

赵普也没想到宋朝竟然会在这里看到姓名。

还不是好名。

就挺突然的。

但他也觉得仙幕所说的这些这不大现实啊!

赵普:“臣也以为仙幕所言太过荒谬,陛下您建立大宋后,就相继统一了荆南、湖南、武平等地的势力,甚至已经在储蓄钱财布匹预备赎买辽手中的燕云十六州。仙幕怎能说出大宋乃弱宋一说。”

他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能够从仙幕那边得到解答。

【公元960年,年纪轻轻有个创业梦的赵匡胤趁五代第一好老板柴荣死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勇敢与懦弱并存的朝代,也是未来华夏第四个一统华夏的朝代——宋】

【五代为国,兴亡以兵,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1」

赵匡胤以武立家,自然也怕有人以武偷家。

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瞳孔震惊:“即使释兵权,朕也只是让大将交出兵权,防止历史重演,绝无限制兵权一说!”

赵匡胤觉得自己冤极了。

委屈到甚至不在乎仙幕说他假醉酒,真兵变的事实了。

赵普面色肃穆,释兵权这个策略是他提出来的。

五代十国存在藩镇权力重,君弱臣强的弊病,若想息兵休战,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确实只有削夺兵权,制将钱谷,收将精兵才可,难道此策有问题?

至于围观的其他唐朝臣子,也觉得无甚问题,表面上看无非就是解大将大权,还权给帝王而已。

不过……

“还兵于皇,皇帝再把兵权给易于操控之辈。”

李世民与臣子们沉思。

“国无大事还好,但若有大战,恐不利于军事。”观仙幕评价,宋朝可不是一个安稳的朝代。

削夺大将兵权,往往代表着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军事积弱之弊,亡国之患。

【但就是这么个国策,却让后世无数武将为之落泪。

因为自此策开始,华夏正式开始斩断武德之路,在对外关系上由积极进取的攻势,变为守势,由外卷变成内卷。】

【或者说宋王朝第一个皇帝宋太|祖还不是真正重文抑武到割裂华夏尚武风气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也是数次出兵进行国内统一战争的,对内还不错,对国外嘛,储蓄钱财布匹以赎买辽手中的燕云十六州,虽然不大争气,但在国内的举动,还是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武德的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