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6 / 7)

,看着分外诱人。

李世民咽了咽口水,修修修,他也想尝尝荔枝什么味,总不能做了皇帝,被后人嘲笑连荔枝都没尝过吧?

汉武帝呢,气得将手边的干荔枝给扔了。

这就是岭南献上来的荔枝?

可恶的交趾人,竟敢哄骗朕!

【其实从荔枝也能看出不同朝代的气候变差,两汉时期进贡荔枝在岭南,说明岭南气候温暖,唐宋时期荔枝进贡在四川,说明这时候气候温暖,连四川都能种植荔枝,元明清荔枝进贡在福建,小冰河导致气候寒冷,荔枝合适种植环境变成了福建。】

【到我们现在荔枝已经不局限地域,福建、广东、海南,无论哪一地的荔枝我们想吃,隔天就能吃到。】

【好了,不聊题外话了,我们再回到一代名相张九龄身上,张九龄修路修了将近两年,修完路后被召回京继续做他的谏官,然而他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依然是个肯直言劝谏的人,不会为权势折腰。】

李世民击掌喝彩,“好!”

【哪怕是皇帝,说谏就谏,宛如魏征再世。这就惹得皇帝心里很不爽,皇帝虽然以太宗为偶像,可沐浴在赞美好话之中,时间一长已经有了迷失的苗头,再听张九龄的谏言就很刺耳。】

被道明心中想法的唐玄宗脸是又黑又红。

【可张九龄的职责就是给当权者挑刺,人家也没做错,唐玄宗也没理由将人赶走。】

【当时朝中分张说和姚崇两派,张说是张九龄的族说按说两人应该是同一派才是,结果张说大权在握后性情出现了转变,再也不是当年以百姓为重的人,面对被权力欲望迷住的张说,张九龄都是该谏言是谏言,并不因为他身份对他有区别待遇。】

【公元731年,当了近二十年皇帝的唐玄宗终于想起张说临终前推荐,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两年后做了宰相。】

【此时的张九龄年纪已经不小了,从他十九岁步入洛阳,再到他三十八岁做谏官,当宰相已经年近六十,可以说人生已经步入倒数。】

【张九龄当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建议在河南屯田引水稻种植。】

李世民眼睛一亮,凡是后世被称为名相的都有一手,既然被光幕说出来,那无疑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好,这个建议他采纳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被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拿下押送他入京,要求朝廷处死。】

【结果呢,安禄山被唐玄宗不听,硬是将人保下来,当时张九龄还上奏唐玄宗,让他杀了安禄山,不然安禄山必反。事实果然不出张九龄所料,张九龄去世没多久,大唐就陷入安史之乱,煌煌帝国走入陌路!】

唐玄宗瞳孔一缩,“什么安禄山会反?”

安禄山怎么会

反,他对他如太宗对朝中武将赋予绝对信任,他有何道理要反?

更加糟糕的是他已经放安禄山回到藩地了,神音一出,道明未来,安禄山这下是不反也得反了!

已经快要进入梅岭古道的张九龄也止住了脚步,不由叹息,“果然还是发生了吗?”

他的盛世大唐!

安禄山要反,此等消息通过神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哪怕是偏于一隅的安南郡都知晓了。

世人皆知安禄山要反,而安禄山呢,回到藩地第一时间杀了上司张守珪在范阳起兵,可惜起兵时

不对,准备不充分,失利后带着兵马投奔契丹,竟然做了契丹的大王!

当然这事后续此刻不谈。

【张九龄就是大唐的一轮明月,照耀着整个开元盛世,他的人生落幕,就是大唐要谢幕的前兆,这位宰相为大唐神情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人死在了大唐覆灭之前。】

【我想他是幸运的,没有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没有看到自己效忠的皇帝被逆贼驱赶像野狗一样逃窜,也不用看抢走自己儿媳为自己贴上一层皮说是爱情的皇帝在马鬼坡下为保全自己赐死了杨贵妃。】

杨贵妃睁大眼睛,手不由摸了摸脖子。

【自己君主的狼狈,他没看见,山河破碎他没看见,他死在了大唐盛世无疑是一种幸运。】

张九龄热泪盈眶,他吸了吸鼻子,眨干眼泪,背过身去吩咐随从。

“加快速度收拾好行李,我想快些回到韶关。”

他已年迈,大唐已经不归他管,他也管不了,余生只想守在家乡,死在家乡,埋在家乡。

【张九龄这样不重名利权势的宰相千年难遇,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后世宰相想要超越的目标。】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有不同见解的小伙伴可以在视频下方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光幕暗下去,很快又亮起。

【唐太宗李世民:李隆基这小子可在?出来受死!】

【唐高宗李治:阿耶,不要生气,您身体不好,这等不肖子孙由儿子来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