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0章 民用航空产业大会(1 / 2)

第1570章 民用航空产业大会

三天后。

沪市,浦东机场。

停机坪上,一排打着双闪的中巴车列队整齐,缓缓停靠在在几架公务机的舷梯旁边。

显然是在集中迎接某些vip级别的人物。

而作为宣传内容的一部分,每辆车侧面都贴着相同的拉字样——

第五届华夏民用航空产业大会。

2003年这一活动最初创办时,只不过是由上沪官方牵头组织的内部协调会而已。

彼时庐州产业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沪飞集团才刚刚完成从组装md83到生产c909的路线转变,很多方面几乎都是从头开始。

因此,需要一个平台为二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

本来只想着是一锤子买卖,办完就拉到了。

但随着航空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发提高,相对分散的产业链对于此类平台的需求不降反增。

于是才在2006年拉扯起来了第二届。

此后便确定了两年一届的基本节奏。

如今更是已经成为产业核心支柱的盛会。

每到双数年的夏末,黄浦江畔就会汇聚一大批来自国内外航空产业的精英。

不过,对于刚刚坐上商务车的常浩南而言,他只需参与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场小范围的专家座谈会。

“常院士,我昨天特地问过,你那份报告已经递交到了最高决策层,但目前还没有给出回复。”

队列中的第二辆车上,栾文杰向刚刚坐定,正在闭目养神的常浩南说道。

今年年初,他从国家航天局局长的位置上卸任,接替到年龄退休的李忠毅成为工建委第二任主任。

也算是常浩南的老熟人了。

“没关系,不急的。”常浩南并未睁眼,只是缓缓摇了摇头,“这件事的关联范围很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走向,上面肯定需要多方面评估。”

上个周五,他已经把那份《负折射材料在纳米光刻器件中的应用建议》给交了上去。

通过工建委总顾问的专门渠道。

但随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始终没有回音。

这是常浩南近一年来第一次使用自己“直通决策层”的权限。

所以,反而是刚刚上任的栾文杰对此表现得更加焦虑。

过了大概半分钟,他再次把身体歪向常浩南那一边:

“老常,不是我不相信你啊,但情况真的已经恶化到需要考虑完全脱钩的程度了么?”

对方写的那份本子,栾文杰是看过的。

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调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优先级,优先保障一部分产业的“绝对自主可控”,以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栾文杰搞航天出身,自问也算是见识过美国人的所谓“极限封锁”。

但越是见识过,越是会觉得不过如此。

因为所有封锁几乎都是虎头蛇尾。

轰轰烈烈开场,但最终不了了之。

眼见常浩南没回答,栾文杰又继续道:“而且,你这次提交的建议,风格也跟过去完全不一样……”

实际上,这才是后者最担心的部分——

过去十几年中,常浩南的一贯风格都是靠部分关键技术撬动全局,把全球产业链当中尽可能多的部分捆绑到华夏身上,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潜在对手投鼠忌器。

航空、机械、软件、材料。

四个跟常浩南关系最密切的产业,都是通过这条路线完成了近乎三级跳的快速发展。

甚至可以说,科工委改组为工建委之后的整套组织架构,就是为了配合他这套打法而设计的。

换句话说,如果常浩南的态度发生180°的转变,那很可能意味着工建委体系也要跟着发生震动。

这对于赴任仅半年、刚刚能熟练开展工作的栾文杰而言显然不算个好消息。

“没办法,局势变化太快……必须得未雨绸缪。”常浩南睁开眼睛,回答道,“而且,工建委的现行框架应该能应付过来,栾主任你也不用太担心。”

他其实早就看穿了对方的顾虑所在,但总不可能解释说这是来自上辈子的经验教训,所以只好装模作样地开始推理:

“美国人手里的牌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越是这种时候,对方越有可能会铤而走险。”

栾文杰想了想,觉得这话确实有道理,但还是不太容易接受:

“可是以现在的局势看,如果真的全方位脱钩,受损更大的应该是美国人自己?”

“理性分析的话,确实是这样……但不应该指望对手的决策层能始终保持理性。”

常浩南叹了口气:

“另外,我原本的判断是,对方很可能会瞄准我们的两个弱项,也就是半导体和精细化工下手……但通过烛火科技这一轮交锋,基本上可以排除掉第二个选项。”

ic制造的产业链看上去很长,但其中的关键点反而不多。

几乎没怎么给常浩南留出操作空间——

90年代末那几年,华夏的技术底子实在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