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时光,后世子孙仍在使用殿下的制度,殿下不愧是千古一帝!”“不是他们不长进,非要依样画葫芦,是他们找不到更完美的制度,殿下太厉害了。”
“殿下恩泽于后世。”
哪怕他们不赞同殷璋开民智,在这一刻,他们也为殷璋名留青史的大功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光文帝的教育体系从下往上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乡学、县学、郡学、长安学宫,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乡学是免费读,不收取费用,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识字、算数。既然是免费读,如果有人因为路途遥远、家境贫寒、要留在家里种地等等原因,不去上怎么办?毕竞免费的东西,得到的太容易,就容易让人不珍惜。你苦苦追求娶到的媳妇,和经人介绍娶的媳妇,你会更珍惜谁?因此,大晋的律法规定了,每个家庭,凡是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上乡学,不上就犯法了,按律会罚大人服徭役。今年罚了,若是第二年不改,继续罚而县学、郡学、长安学宫,就是随便你了,你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上的话,不光要交学费,还得考试,考过了你才能接着读。因为这是为朝廷选控人才,从长安学宫毕业就会被分配官职,要求自然要严格一些。】永兴帝沉吟:“只看成绩,不看其他吗?"这个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却很高明。察举制还得举孝廉,有个好名声,长安学宫不需要,可以给一些名声不好又有能力的人才二次机会。
【考试采用的是糊名制,不糊名的话,假如你被光文帝派去批改他们的试卷,看到丞相的儿子交了白卷,你敢给他打零分吗?就算你敢打零分,事后丞相会放过你吗?你小子几个胆啊,就敢给我儿子打零分,你还想不想当官了?】丞相?他们这里有丞相,众人下意识看向丞相。公孙达:……“看他干什么,把头转过去!级别低的大臣看了一眼就收回去了,同样和公孙达位列三公的周武和郭敖不怕他,两人嘿嘿直笑,眼神充满玩味。
“丞相,你这就不好了吧,你怎么能以大欺小,倚势欺人。你儿子考零分,跟批改试卷的人有什么关系,你怪到他们身上,不就跟后世朝代抹黑殿下的人一个德行了吗?”
永兴帝也过来凑热闹:“是啊,丞相,你如此小肚鸡肠,朕真是看错你了。”
公孙达嘴里抽了抽,木着脸说道:“陛下,天幕只是打了一个比喻,而且臣最小的儿子都二十多岁了。"他想考也没有机会考。永兴帝不管,难得有机会打笑公孙达,当然是抓紧时间多来几次,把瘾过足了。
殷璋沉默无言,父皇,你现在的表情有点丑陋,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反派模样。
殷璋一边在心里长吁短叹,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精明老练的公孙达,在永兴帝和同僚的调侃下,左右支绌。
【考试糊名了,就能保证录取的公平性,让它免受权势这些外部因素的干扰,不让这套教育体系成为勋贵公卿上层阶层的后花园,从而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让大晋保持着较高的阶级流动性,不让阶级固化,抹平阶级差异。)是这样没错,殷璋想道。
说白了,他这套教育体系,归根究底就是在给百姓希望,不是说要把他们都培养成天才人精,天才也不是能培养出来。要知道中原大地的老百姓,可是有造反的传统,不能让他们觉得没希望了,掀翻朝廷。【大家心里可能都有一个疑问,光文帝凭什么能在大晋大规模的推行他这一套教育制度,搞教育要花钱,他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永兴帝一怔,疑惑道:“是啊,老九哪来的钱?“办一个长安学宫,永兴帝觉得没问题,国库有钱,可是要在大晋所有的郡、县、乡范围内修建学府,问题就大了。
他还记得天幕播放的画面里,老九为帝那会儿,大晋是有两千多个县,这得花多少钱啊!绕是他不通经济,他也知道会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这就涉及到光文帝旅游家头衔的由来了。为此,网上还流传着光文帝一个"多出门,出门转角遇到金灿灿的爱"的热梗。】
【光文帝是赵王时,他把赵国转了一圈,检查家里有没有害虫,一边杀些贪官污吏,安抚民心,一边到处溜达,体察民情,熟悉赵国的风土人情。途径望都县,在此地游玩时,他说出了“山川之灵瑞,无出其右,吾之珍宝也,当金屋藏之"的话。】
永兴帝看到这里,生出了兴致:“太子,你们说说,老九遇到什么了,能让他说出用金屋藏起来的话。”
皇子们纷纷开始思索。
太子说道:“许是九弟遇到隐居山林,鲜为人知的高人了。”永兴帝颔首,他跟太子的想法是一样的。
三皇子表示这题他会做,胜券在握道:“依儿臣看,转角遇到爱,既然是爱,那九弟遇到的肯定是位佳人。”
四皇子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耍了一个心眼,说道:“儿臣的答案天幕一样。“惹来皇子们鄙视目光,但他毫不在意。五皇子慢腾腾地说:“太子说的为对付……”六皇子和七皇子两人是站在三皇子这边,语气羡慕道:“九弟好幸运。”他们也好想要佳人,男人不贪色那还能叫男人吗?他们羡慕死了三皇子的风流快活,不是谁都能像殷璋,清心寡欲,女人男人在他眼里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