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军万马避白袍(2 / 3)

曹操一举歼灭了袁绍7万余人,颜良、文丑被临阵斩杀。袁绍只带领了800士兵仓皇北逃,在公元202年吐血而亡。

其实,除了军事谋略,荀彧在举荐人才方面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嘉、陈群、荀攸和司马懿等人,每一位都称得上顶级谋士。所以,曹操在成就大业上,荀彧堪称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的是,在曹操准备进爵国公之时,荀彧劝他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时。这让曹操的内心十分不满,对其逐渐疏远。

最后,荀彧在寿春病重,忧虑而亡。在《魏氏春秋》中有被迫服毒自尽一说,时年50岁。

【被很多人忽略的三国猛将,实力堪比张飞赵云,可惜生的太晚#历史#小知识#三国】

他被众人评价为三国时期第一猛将。18岁时,他便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敌军阵营,杀伤百人,成为历史上被人争论的焦点。之后,他又击败胡人,使20万人归降。他就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文鸯。

文鸯,本名文楚,字次骞,沛国谯郡人(今安徽ZZ市)。他所处的年代属于三国鼎立时期,虽然也会发生战争,但天下大势已经相对稳定,战争的规模已经远不如前期。

我们都知道,三国最精彩的阶段是从公元189年的乱世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朝的这31年。在此期间,天下名将、谋士辈出。

直到公元220年大批名士相继去世后,三国时期的后30年也就不再像之前那样精彩。所以,文鸯的出现显得格外耀眼。

文鸯的父亲文钦,曾担任曹魏的扬州刺史和镇军将军,深得大将军曹爽的宠信。他也因此仗着曹爽的权势,行为骄横。后来,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被司马懿击败,文钦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这一举动引起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和时任扬州刺史文钦的不满。于是,此二人便于公元255年假托太后诏书,向司马师讨伐。

司马师刚到项城县,便与曹魏名将邓艾联手,形势对毋丘俭和文钦非常不利。

此时,文鸯18岁,他以张辽当年用800士兵打败孙权于合肥的例子告诉父亲:张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孙权刚到合肥,军心未稳。张辽先发制人,最终取胜。

而当下面对司马师,也应如此。文钦听从了文鸯的建议,二人兵分两路向司马氏大军进军。

当时的司马师眼睛有伤,执意要带兵出战。但是文鸯在外击鼓骚扰了一个晚上,也没等到文钦的回援,只能在天明后退兵。

司马师曾说:“第一次敲击战鼓,士兵们的气势最高。”但是文鸯敲了一个晚上,司马师的士兵气势早已大为衰弱,所以只能撤兵。

然而,文鸯不想就此离去,于是亲率十几名骑兵突闯司马师的兵阵之中。对方的兵马一时错乱后,他方才离去。这里便出现了文鸯最具争议的一幕。

据《资治通鉴》记载,司马师派长史司马班率领骁勇骑兵8000人追击文鸯。文鸯居然单枪匹马杀入敌军骑兵之中,杀伤百余人后全身而退。

随后他退而再攻,来回六七次,打得敌军无人敢进。如果《资治通鉴》的记载属实,那么文鸯的实力足以比肩前期三国的任何猛将。

然而,这一事迹在《晋书》中并未记载,而是说司马班率领8000骑兵追击,多次攻破文钦父子的军阵。因此,关于文鸯的“七进七出”一说在历史中极具争议性。

不过,《资治通鉴》作为禁书,也有顾及司马氏颜面而不实记载的嫌疑。但《晋书》毕竟在《资治通鉴》之前,更接近那个年代。

毋丘俭兵败后,文钦投降吴国。司马师回军之后,因眼球爆出而亡。

公元257年,魏国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兵反司马昭。吴国则派文鸯父子前往魏国淮南支援诸葛诞。

可是,诸葛诞与文钦不和,文钦被杀。文鸯和其弟文虎因此投靠了司马昭。从背叛魏国投靠吴国之后,又再一次回到了魏国。

司马昭的手下曾建议杀掉文鸯,但是司马昭认为文鸯是可用之人。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将军,封为关内侯。不久之后,寿春被破,诸葛诞因叛乱被诛。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代魏,文鸯任职平虏护军。5年后,鲜卑的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司马炎派遣文鸯率领三州兵力攻打秃发树机能。

秃发树机能战败,鲜卑部落20余万人归降。文鸯在此战后名闻天下,官至东夷校尉,成为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

要知道,在文鸯之前,晋国的胡烈、牵弘、杨欣和苏宇等将领都被秃发树机能所杀,可见文鸯确实骁勇善战。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司马炎留下的辅政大臣杨骏被皇后贾南风记恨,于是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将其杀害。

此时的东安王司马繇为了给舅舅诸葛诞报仇,借机诬告文鸯与杨骏同党。文鸯因此被杀,诛灭三族。

【七千人迎战五十万,三十二站唯一败绩,历史上的白袍将军究竟有多猛#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最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