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够仁至义尽么?倘若没有我,你又怎么能够在朝堂中为官?哼,你不说如何如何为你皇兄鞠躬尽瘁,反而急着找我邀功,这又是什么意思?”
梁通本来满面堆欢,听了梁太后的这番话,顷刻之间,脸上的笑容便如坚冰一般凝固住。
尴尬得很,窘迫得很,迅速将头低了下去,霎时间心便凉了半截。
只听梁太后幽幽的说道:“也不想想,倘若没我,你焉能有今日!”
梁太后正要返回大殿,梁通鼓足勇气一把抓住她玉手,认真道:“姑母若不将事成之后赏赐给我的官职提前说明,我梁通可也是坐立难安!”
实际上梁通这些年来没少在梁太后手底下吃苦头,两人虽然是血脉近亲,而且梁通从小便在梁太后跟前长大,可梁太后却一直打从心底瞧不上他。
与其说对方是她的所谓宝贝侄儿,倒不如说是她为儿子李乾明精心培养的一个工具。
反正一切都是为了李乾明,至于就像梁通这种命比纸薄的东西,活与死都没什么打紧。
梁太后见梁通执意如此,不禁是摇头苦笑,说道:“封你个尚书做一做也就是了。”
跟着脸色一变,不悦道:“赶快松手!”
梁通惊觉自己行为不妥,立即放开了她,单膝跪地,诚惶诚恐道:“微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梁太后不满地瞧了他一眼,冷哼一声,快步远去。
事已至此,梁通终于明白,自己对于姑母梁太后而言,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人罢了。
自己唯一存在的意义,无非也就是为李乾明日后的王霸之路铺路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什么血缘近亲,什么姑母侄儿,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其实以梁通这些年来为梁太后和李乾明所做的贡献,封个区区的尚书那简直就是打发叫花子,梁太后倘若真心实意,那就应该封他为王才是。
但是在夺门之变发生的前后,梁太后始终都没有封他为王的意思,甚至连一丁点的征兆、苗头都没有。
此刻梁通终于明白,在一切都以利益为上的人生之中,自己就如人家梁太后从外面抱回来的一条狗,自己便是为对方付出生命,人家随随便便赏赐两根狗骨头也就打发了。
其实梁通深知封王一事非同小可,就像自己这种身世,真没资格被梁太后封王,历朝历代,均有法度在,王爷的数量总是有限。
那么在有限的情况之下,自然是要将更为重要的人封王了,例如在夺门之战正打得水深火热之时,及时亮相对梁太后投诚的西夏“战神”韩道冲,此人长期手握重兵,实力非同凡响。
日后霸业一成,李乾明顺利登基即位,梁太后自当将他封王。
例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上官保忠,此人在梁通看来,简直就是一个酒囊饭袋,文不成,武不就,无非就是仗着家族在西夏的势力,才被梁太后委以重任。
而上官家族起初只是经商起家而已,实在算不得什么,能力极差,水平极低,上官家族出身的上官保忠自然更是不值一提了。
但梁太后正是看中了他家中财产,毕竟打仗是需要钱的,而上官家族的殷实家底刚好可以作为梁太后的军需用资。
如此这般,当真封王,上官保忠则是紧随其后,在韩道冲之后被梁太后封王。
再往下,还有好几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每个人的出身都是梁通无法比拟的。
那是真正的云泥之别、天地之差。
当然,由此可见梁太后烧冷灶的功夫当属一流,细数从起事之前便死心塌地追随梁太后的这些心腹大将,几乎无一不是在朝中毫无存在感可言。
然而同时要么有钱,要么有势,真没一个像梁通这种人的。
这些人,日后都将是开国功臣,一个个均有赫赫功勋。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韩道冲也好,上官保忠也罢,没一个能在所做发具体贡献中比得过梁通的。
梁通从十三四岁时开始,便已经肩负起了为梁太后和李乾明出生入死的牺牲,起初是小事,后来逐渐演变成大事。
如今梁通想来,自己可也真是人家梁太后养在身边的一条好狗。
他孤身一人站在黑暗中,原本火热的内心逐渐冷却下来,一滴晶莹泪珠从眼角滑落,心中酸楚无尽。
恨就恨在自己无能,倘若自己也如韩道冲一般,何必如此?
多年来无数次的出生入死,到头来却也换不来一个封王的资格,既无法封王,纵是日后被梁太后封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