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煜煜发光(2 / 3)

回档少年时 邓丁 4470 字 19小时前

初见带着第一次来这里的张云起散步游逛,他们穿过带有江南素淡清新的米园和别具北国豪迈旷达的清华园,走到一栋俄文楼的时候,张云起被旁边一块斑驳的木牌吸引了,上面写着“创业信息板”,密密麻麻贴满了转让386电脑、招募BASIC程序员的小广告。他感觉到这所百年名校的创业氛围也很浓郁。

两人走到最有名的未名湖一带,林木幽深,烟波浩淼,远处图书馆的灯光忽然次第亮起,像一把碎钻撒在湖面上,惊飞了一行夜栖的灰喜鹊,还有暗处拥吻的几对情侣。

初见牵着张云起的手坐在未名湖畔的一片草地上,月亮悄悄升了起来,四野有虫鸣蛙叫声,几个醉醺醺的诗人坐在亭子里,他们正为海子是不是死于资本主义异化吵得面红耳赤。

张云起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笑着说:“北大和别的学校确实不一样,反思精神很浓。”

初见脑袋靠在张云起的肩膀上,张云起感受到女孩身体的纤细柔软,她抿嘴说:“是的,最近我们学校里面掀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可能是市场经济初期,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碰撞,这在北大比较常见。”

张云起伸手扯掉粘在初见马尾辫上的一个飞絮,又低头亲了亲她的脸颊,说道:“有哪些价值观碰撞呢?”

初见想了想,说道:“这个主要是哲学系的陈来、王守常教授发起了《市场经济下的人文精神何以可能》讲座,陈来教授提出的是‘人文精神是抵抗物化的最后堡垒’的观点,而张岱年教授强调‘中西文化对话中的主体性危机’,批判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侵蚀,呼吁重建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性,这个讲座引发了全校范围的讨论,然后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学生组织多场辩论会,探讨知识分子使命与商品经济冲击。”

张云起笑道:“你也参加了辩论吗?”

初见红着脸点头:“嗯,我想锻炼一下自己。云起你支持我么?”

张云起起身摸了摸初见的脸颊:“当然了,金子埋在土里久了也不好,我媳妇就应该煜煜发光。”

初见抿着嘴笑,仰头把脸在张云起的脖子里磨蹭了一下。

张云起又问道:“你们这些辩论都有哪些主题?”

初见想了想,说道:“好几个呢,比如学术是否应为市场服务?知识分子应坚守书斋还是介入社会?精英文化的消亡与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等。这场辩论甚至引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公开交锋,我们系里也在二教举办‘王朔现象批判会’,把通俗文学热潮视为精英文化危机的缩影,辩论‘雅俗界限’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张云起点头,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加速,社会价值观发生剧烈变迁,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传统人文领域,所谓的精英文化和知识分子面临着“边缘化”与“学术功利化”的双重压力。北大作为人文社科重镇,成为反思这一转型的核心阵地,这也很正常。

当然,他甚至不用去了解,也知道这些北大天之骄子的讨论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谁都提不出来可操作的文化重建方案。

至于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抵抗物化的最后堡垒?那就再过十年来看看,连北大的堡垒——博雅塔顶的避雷针都会被移动公司承包去!

所以,在他看来这些讨论大多数都只是怀旧情绪,怀旧过去带有滤镜的缺乏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而不能够直接回应大众文化的合理性。

当然,他也承认北大的教授和学生是精英,能够深思和敢于辩论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但什么是精英文化呢?如果不能够扎根土地,不能够迎合新时代的发展,不能够回应数以亿万计底层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那么所谓的精英文化就是一坨五颜六色的大便!

中看,但没法下嘴。

当然,这些只是他很个人的想法,他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初见,从而影响这个独立的女孩的判断,相反的,他还是很高兴初见在北大这所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发源地和圣殿里,能够接触到社会层面更深刻更现实的一面。

想到这里,张云起笑着说道:“你打饭的时候,我听那个廖琪说,你最近参与主编的《未名湖》杂志发表了好多篇很有名气的文章,在北大引起了大范围讨论,我媳妇怎么这么优秀呢,在江川能够发光,在北大一样煜煜发光。”

初见抿着嘴笑。

温暖的月光透过树梢洒下,女孩清澈的笑脸白里透红。

这个女孩似乎开心,嘴角里、眼睛中和眉眼处,都有着掩饰不住的少女特有的那种开心:“就会乱夸我,哄我开心。”

张云起说道:“哄老婆开心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

初见细声细气地“嗯”了一声,随后她把身体都靠在张云起的怀里,看着天空有一轮圆圆的月亮高悬,未名湖里碧波荡漾:“云起,你知道吗?我今天真的好开心,比高考考了状元的开心还要开心。”

张云起看着怀里的女孩:“以后我会经常来北大看你的。”

初见笑了笑,随后又拨了拨脑袋:“不要的。你那么忙,我想你好好做你想做的事情,以后有公事来燕京的时候,顺带看看我就行了。云起,我也会好好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