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小霸中原之战——繻葛之战(2 / 3)

百战安澜 施澜 5170 字 1个月前

,百姓不亲附国君。现在您身为司徒,百姓都爱戴您,您如若请求郑国东迁在那里,虢、郐的国君看到您正在掌权,就会轻易分给您土地。您最终占稳脚跟在那里,虢、郐的百姓都将亲附您,以后都是您的子民。”郑桓公说:“我想往南到长江流域一带,不知如何?”太史伯说:“以前祝融作为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劳够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裔。周朝衰落,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说:“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样?”太史伯说:“那里的人(指秦国一带)贪婪好利,难以久居。”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将兴盛?”太史伯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礼仪。秦国,嬴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曾经有功于天下人。晋国,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那里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它也一定会兴盛起来。”郑桓公于是定议,便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太史伯的见解可以说是往后看了多少年,可以说都是一语中的。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郑国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以为郑国根基。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国便有立国的基础。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这使得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

战争起因

后来,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郑桓公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郑武公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又灭亡虢国,嫁女并袭灭了胡国,吞并三国后使郑国逐渐强盛起来。

后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姬寤生继位(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国君,春秋初期政治家),郑庄公选贤任能,通过克段于鄢、盟鲁定宋等事迹,国力更加强盛,威望更加隆重,他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当时郑国是中原地区的霸主。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变得倨傲不羁,藐视天子权威。

周平王在位时,就对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想要把他的权利给虢公忌父,郑庄公暗地得知后怨恨周平王。郑庄公有一次曾派兵割了周王室王畿之地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以警示周王,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周平王被迫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周王权威下降,不得已与诸侯臣子互换质子。

战争经过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这在当时是严重的藐视周天子的行为,使周桓王十分气愤,怀恨在心。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王联军于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

于是周、郑两军对立于繻葛。当时两军军旗凌冽,天气晴朗,周王之军由多国部队组成,周桓王头戴天子冠立于战车之上。

战前周联军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并为三军统帅。

反观郑军,经过多年的四处征战,军容整齐,杀气腾腾,当然更多的是一国的军队,军心齐。郑庄公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采纳郑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议:陈**因国内动乱而士无斗志,蔡国、卫**战斗力不强,先攻周联军两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军混乱,尔后集中兵力合击周中军王师。

郑庄公命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军为右翼的方形军阵,攻周军左翼;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翼的方形军阵,攻周军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郑庄公配置于左右两个方阵中间,稍后相机出击。

郑庄公又采纳高渠弥的建议:改变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步兵,以伍(五个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了著名的步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鱼丽之阵”。“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

于是,两军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