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但能株守孤城,若辕下驹。”
“度则蚕食邻疆,似云间鹘。”
“使中枢鼎固,布必束甲弭耳,岂敢妄窥神器哉?”
“若中枢颓隳,则豺虎非独吕氏一人也。”
李翊识人的本领,亦非昔日可比。
他认定吕布的野心跟公孙度不同。
只要咱们中央政权稳固,吕布就不敢生起反叛之心。
而如果中央的掌控力变得薄弱起来,那么地方反叛的又岂会只有吕布一人?
李翊先是阐述了把吕布留在辽东的合理性,接下来又开始解释留吕布的必要性。
“今公孙既灭,当留虎臣以镇辽东。”
“高句骊、扶余、沃沮之属,昔慑度之威,匍匐称藩。”
“今失其惮,必生獍心。”
“若遣庸将守之,譬犹以羊羔御狼,徒启戎心耳。”
“吕布久镇并州,匈奴为之辟易,其能足以慑群蛮。”
“……故留布于此,实为固圉之长策也。”
公孙度虽然是李翊的敌人,但李翊也肯定了他在辽东的作为。
那就是公孙度成功压制住了周围的蛮夷,使得他们未能发展起来。
别看周围蛮夷弱,那是被周边政权压制住才变弱的。
像历史上司马懿平辽东,不仅屠城,还把公孙氏给直接灭族了。
结果公孙氏一亡,原本被一直压制的高句骊人瞬间崛起了。
所以司马懿也常被人调侃为“高句骊国父”。
李翊当然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他选择了有打蛮夷经验的吕布,其因有三。
第一,吕布本身能力就强,镇得住周边蛮夷。
第二,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需要吕布这种莽夫来收拾。
选个文官,反而治不好。
第三,就是因为吕布狼子野心,所以才要把他支得远远的。
眼不见,心不烦。
综上考虑,李翊才选择了吕布。
刘晔听完李翊的分析,心中虽然已经认同了,但还是对这个决定存疑。
“君侯庙算深远,然布性疏懒,乏独断之明。”
“譬若辕驹,随人引辔,易为奸佞所蛊。”
“夫制夷之道,岂唯弓马?当以智术相济。”
“昔陈平间楚,子房筹策,皆以谋略屈人。”
“愚窃以为,宜遣腹心之臣,为布之佐。”
“外可导其政,内实监其行,如此则辽东可安矣!”
刘晔分析,觉得该让一个人来辅佐吕布。
李翊大喜,按住刘晔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
“子扬,吾正等你此话。”
啊?
刘晔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君侯,你该不会是想让我——”
“……小晔啊。”
李翊坐回帅帐上,语重心长地对刘晔说道。
“……这里没有外人,汝之年齿幼我许多,我且唤你一声小晔。”
在李翊原来工作单位,他一直都是这么叫人的。
现在肯敞开心腹的这样喊刘晔,当然是要……
李翊仅仅以一个前辈的身份,掏心掏肺地对刘晔说道:
“子虽早附明主,然春秋尚浅。”
“昔萧何不轻曹参,韩信亦重陈平。”
“翊常欲擢尔,奈主公谓尔缺雷霆手段耳。”
“今观征辽之役,确见尔柔有余而刚不足。”
“莫若留镇玄菟,可乎?”
说着,李翊执起刘晔之手。
“吾亦知辽东苦寒,非徐州繁庶。”
“然板荡识忠臣,疾风知劲草。”
“社稷需尔经略,黎庶待尔安辑,此正丈夫建功之时也!”
“待三载考绩,吾当奏请调还。”
“届时功名富贵,岂非囊中之物?”
“……你看是如何?”
李翊口灿如莲,说了一大堆话来劝导刘晔。
刘晔算是明智之人了,但被李翊一通忽悠,竟有些天旋地转。
因为李翊说的这番话,
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语调声气,都与以往不同。
刘晔跟李翊共事这么久了,还从未见过李翊这样说话。
难不成他真是对我寄予了厚望?
李翊最后来了一段大白话: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
“你要是想留在辽东,我立马上报徐州。”
“你要是不想留,那我也可以带你回冀州。”
此言一出,刘晔不知为何,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
竟意外听出了李翊的潜台词——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还懂不起吗)
“你要是想留在辽东,我立马上报徐州。”(你最好赶快说你要留在辽东,别浪费我时间)
“你要是不想留,那我也可以带你回冀州。”(你要是敢说回冀州,那你的好日子后面还长着呢)
虽然李翊没有明说,但刘晔总觉得李翊就是这个意思。
当即郑重地向李翊拱手拜道:
“明公之教,晔虽愚钝,敢不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