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永远缺一个人。
徐庶是诸葛亮众多旅友之中,唯一一个与他志趣相投,有大志向的人。
如果诸葛亮入川作战的时候,徐庶能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一个郡守。
让徐庶守卫南郡,成为关羽的坚强后盾。
荆州还会不会丢呢?
如果诸葛亮北伐时,能让徐庶守卫街亭,与诸葛亮并肩作战。
共图大业,蜀汉的局面又会不会好上许多呢?
李翊虽然不知道结果会不会改变,但他现在已经在努力改变了。
如今他要帮助刘备,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
“……元直,孔明。”
“吾与汝二位虽交往不深,然我知你二人皆志虑忠纯之士。”
“是以此事,也打算与你二人一起相商。”
李翊虽然提到了相商二字,但语气却无比坚定,更像是“通知”。
诸葛亮点了点头,“无怪君侯卸冀州军务,星夜赶回徐州。”
“……亮便已知将有大事发生。”
徐庶亦道:
“……请君侯放心,吾等既已投靠刘将军,自当肝脑涂地。”
“不论是何事,一定共进退!”
善。
有了两人的保证,李翊这才宽心。
“目今袁氏已灭,北方初定。”
“天下形势已然明朗,公等当知此时谁为我军大敌。”
徐庶、诸葛亮异口同声答:“曹操。”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接着分析说道:
“今曹操专政,百姓无主。”
“而吾主仁义著于四海,今已抚定辽东,合五州之地。”
“又是汉家宗室,可谓是应天顺人。”
“我意,使我主进位称王,以讨国贼。”
唔!
徐庶、诸葛亮皆是脸色一变。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可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忍不住一惊。
按理说刘备是汉室宗亲,称王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人们容易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虽然刘邦定下了“非刘不王”的政策,用来保全刘氏子孙。
但说白了,刘秀的汉与刘邦的汉终究是不同的。
整个汉末,凡是能称王的,都是刘秀的子孙。
你比如陈王刘宠,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汉明帝玄孙。
可为什么同样是宗亲的刘表、刘璋就只能是州牧呢。
因为包括刘备在内的宗亲,他们都属于是刘邦一脉的。
只要你不是刘秀一脉的,你就不能当王。
这其实就是东汉的“潜规则”。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荀彧会看不上刘备,刘璋等汉室宗亲。
因为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姓刘,人家只忠于刘秀一脉的皇朝直系子孙。
就哪怕血缘关系已经很近的刘宠,都不好使。
在荀彧等守旧的保皇派看来,你们只是“姓刘”的诸侯罢了。
所以我们常说,荀彧“忠汉”是只忠刘秀的汉,而非刘邦的汉。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使得刘备称王会遇上很大的阻力。
所以李翊才会找了这么多人,都是刘营掌握实权、兵权的重臣。
大伙儿必须一起施压,才能完成这看似简单,其实十分艰难的事。
“夫庙堂之争,首重颜面。”
“吾主汉室宗枝,血胤贵胄——“
“虽竖儒或有异议,然与诸君戮力,何愁大业不成?”
李翊沉声对徐庶、诸葛亮说道。
政治是讲脸面的游戏。
虽然你东汉有东汉的潜规则,但刘秀毕竟也是刘邦的子孙。
所以只要我们咬定高祖的政策,将之贯彻到底。
此事未尝不可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