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会来沪市。
但李恒的那封信起了作用,他对运动品牌前景分析的侃侃而谈、设计思路创新、市场运营和金钱最终还是把李望吸引了过来,要不然她会心甘情愿把大部分股权让给李恒么?
关键是李恒邀请她一起来创业的,关键是李恒各方面出力都比她多得多。不论金钱还是智慧,还是个人声望,几乎全方面碾压于她,让她心服口服。
李恒刚在白纸上写的6个名字,是88年汉城奥运会夺金的运动员。其中陈龙灿、韦晴光是男乒双打冠军。
没错儿,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豪夺15枚金牌,但到了88年骤降到只有可怜的5枚。
事前被人无限看好的体操王子、被视为中国体育希望的李宁,在88年这一届奥运会折戟沉沙,失误频频,让很多民众大失所望,引来国内媒体一阵口诛笔伐,甚至有愤怒的民众给他寄刀片。这也是李宁不堪重负、回国后就选择退役的原因之一。
写完6名夺金运动员,李恒又连着写了5个拿不到奖牌的名字,其中就包含李宁。
这样做的目的是鱼龙混杂,混淆视线,免得被人怀疑。
盯着白纸上的名单,李望质疑:“你就确定这些人能夺冠?”
李恒摆手:“不能。你知道我的喜好,喜爱看报纸,我只是根据新闻信息汇总提取了这11个人名。
他们热度高、能力强嘛,国人都看好,有关注度,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瞄一眼茶几上厚厚一迭报纸,李望有些叹服,这小堂弟是真厉害,不仅要上课和创作,竟然还每天抽大量时间来阅读报纸,获取外界信息,着实比一般人努力太多太多。难怪他年纪轻轻就能这么成功。
李望对其他人了解不够,但对李宁之名却如雷贯耳,她用手指头点了点李宁:
“这人可是有着体操王子的美誉,4年前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了3金2银1铜六枚奖牌,我们财力吃紧,他估计很贵,你觉得他会代言吗?”
李恒瞟眼纸上的名字,心说老子写他就是来蒙骗大家视线的啊,根本不指望他:
“不碍事,咱们事在人为嘛,李宁不好弄的话,这3个人一定要签下。”
说着,他用笔圈了3枚金牌获得者名字:乒乓球陈静、体操楼云和跳水高敏。
之所以钦定这三个名字,陈静和高敏因为人气高,新闻报道相对较多,利于品牌宣传。
至于楼云,嘿,只是李宁的替代品而已。
完全可以想象,当李宁在汉城遭遇滑铁卢时,作为扛起体操这块大旗的楼云,会多么受媒体和民众追捧了,会有多受欢迎了。
他娘的现在签下他,这完完全全是捡漏啊。
听完他的分析,李望把这三个名字记在心里,接着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体委会同意我们赞助运动鞋么?”
这是她最担心的事情。
李恒吩咐:“你先尽管去,到了京城先亮一亮你的香江同胞身份。要是这样还没有门路的话,你打电话给我,我来想办法。”
“行,我回工厂安排一下工作事宜,后天就出发。”李望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站起身说。
李恒送她到门口:“央视广告的事,也是重中之重。”
李望点点头:“我知道。”
ps:先更后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