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观众“皇帝直接掌控禁军不就行了,皇帝是禁军的最高总帅,这就能确保安全了。”
其他人“如果禁军将领私底下和士兵较好,士兵更加喜欢这个听这个将领的话。”
“不要忘记了,唐玄宗外逃的时候禁军就想要造反弄死皇帝,要不是当时的禁军首领及时转移的矛盾。”
”弄死杨家人来化解禁军的愤怒,要不然。”
叶诗琪“这样说防止五代十国士兵推选将领的情况出现,将领和士兵的关系还不能好了。”
叶枫“如果宫廷政变了,禁军没有接到命令就去平叛,结果双方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怎么办?”
“禁军要如何是处理,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干架,一边的禁军该帮那一边才对。”
观众谁打赢了,禁军帮谁。
叶枫“好,禁军参战了并且打赢了,皇帝带着其他禁军平定叛乱了。”
“结果,刚刚快打赢的一方是反贼,那些参战的禁军怎么办?”
观众这
叶枫“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双方都是皇子,禁军也不知道哪一边造反。”
“禁军选择在一边吃瓜,谁也不敢乱动生怕变成反贼。”
“这些问题也是禁军的权力结构带来的毛病。”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想尽办法将禁军的权力分散,在中央禁军里面设立多个机构。”
“每一个机构相对独立来控制不同地区的禁军。”
“通俗易懂的来讲,京城门,皇城门,宫城门这些地方驻扎的禁军是相对独立的存在。”
“相互之间隶属于不同的机构,京城门的禁军老大不能命令和管理皇城门的禁军。”
“不设立最高的统帅,高级军官也不从禁军里面提拔直接由皇帝任命空降到禁军队伍。”
“尽可能让士兵和将领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且严格控制禁军的行动避免产生自主意识。”
“好比,刚刚你们说的谁打赢了帮谁,这就是自主意识根据利益去行动。”
“这对于皇帝来说非常不妙,如果皇帝要被反贼打赢了,禁军是不是去帮反贼了。”
“所以,皇帝对于禁军就是不要想着立功,好好守着管辖的地方就好了。”
“李隆基政变之中不少禁军保持了沉默,只要上级的命令没有来沉默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谁赢了,他们的工资都不会变,贸然离开岗位前去凑热闹很有可能事后问罪。”
“这就非常矛盾了,但千年来这也是禁军身上存在的问题。”
叶枫“韦皇后时期禁军的高级军官几乎都是韦家人,韦家控制着禁军来保障自己的权力。”
“韦家人为了控制禁军新官上任三把火,对禁军的中低层将领轻则打骂,重则贬职。”
“导致,中低层将领心生不满想要反抗。”
“这让李隆基看到机会努力花钱收买管辖玄武门的北衙禁军也叫飞骑,成功掌握了一支军队。”
“要是禁军不开门,李隆基洗洗睡吧!”
“宫廷政变的人事准备完成,接下来就是掌握信息了。”
“宫廷政变要时刻掌握宫廷内部的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多政变就越顺利。”
“上官婉儿在这场政变充当了内奸,明面上她是隶属于韦皇后一派,私底下她偷偷投靠了太平公主传递信息。”
“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份子。”
“目前为止,李隆基掌握了玄武门旁边的禁军,皇宫内也有奸细,朝外也有政治势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天深夜,李隆基看到了机会带着人马来到了玄武门发起了进攻。”
“这位韦皇后的政治能力相比武则天来说差太多了。”
“李隆基并不像李世民拥有绝对的军功和名望,他准备了这么久韦皇后居然一点都没有察觉。”
“特别是北衙禁军的高级军官基本上是韦家人。”
“政变开始之后,韦皇后惊慌失措之下跑去玄武门找韦家人控制的禁军寻求庇护。”
“结果直接送人头。”
“北衙禁军毫不客气砍了韦皇后的人头当成礼物送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命令手下在皇城里面杀死和控制韦皇后和武家一派的人。”
“上官婉儿听到消息之后,率领一众宫人前去迎接李隆基,并且交出了第一版李显的遗诏。”
“李隆基也不墨迹见到上官婉儿后立马杀了她。”
“为什么李隆基会果断杀死上官婉儿,明明上官婉儿送出的关键情报,按理来说是一伙人。”
叶诗琪“为什么。”
叶枫“因为杀上官婉儿好处多多。”
“第一,她是太平公主的人,杀了她可以削减太平公主的势力。”
“第二,她是宫人集团的老大,杀了她可以瓦解宫人势力。”
“结束女主专权带来的权力影响。”
“宫人集团类似于太监,新上任的皇帝要把上一任皇帝留下来的太监老大解决掉。”
“避免对自身权力力产生影响。”
“第三,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