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第173章 忙里偷闲,日暖风恬(3 / 4)

万历明君 鹤招 6108 字 8天前

史郜光先上疏,曹金当初奏妖犯齐房、刘汝勾结数千人,聚众谋逆,但实则其不过失地百姓,误信了白莲,聚了同村七八人,在城里讨些吃食罢了。”

“如今我司与刑部正在重新审理卷宗……”

陈栋说着说着,便停了下来。

朱翊钧听到这里,也明白陈栋与张瀚为何一同前来。

郜光先这个现任,想翻前任的案,其实是不讲规矩的行为。

因为案子是三法司、内阁走的程序,皇帝钦定的斩决。

哪怕确实是曹金办的冤案,也有打脸皇帝跟三法司的嫌疑。

但皇帝偏偏又在去年的年会上交代过,要清理刑狱,大理寺和刑部遇到这种事,也只能找到皇帝的头上。

朱翊钧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以后这种事直接上疏重新翻案彻查就是了,朕又不是全知全能,钦点的案子更没空去看始末原委,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他摆了摆手:“把案子打回去重新查吧,黔首的性命再是无根浮萍,也不至于为了你我的颜面就随意冤杀。”

两人无视了皇帝第二句虎狼之言,齐齐长出一口气:“陛下圣明!”

张瀚接着说道下一事:“陛下,杭州卫千户陈镇,殴死出使简讨沈位一案,业已查明。”

沈位,是隆庆二年庶吉士,阁臣班底。

隆庆五年出使册封肃王,第二年三月回朝时船过睢宁县,与杭州卫千户陈镇一行争路,遭陈镇率步卒殴死。

庶吉士被千户殴死,自然是震动一时的大案。

陈栋见张瀚说话留一半,只好被迫接上:“陛下,陈镇殴死沈位,乃以当日二者冲突时,沈位出言辱及陈镇及其麾下的武将出身,一时间引得群情激奋,才有此惨事。”

“如今刑部拟将涉案四十二人一并处斩,大理寺以为不可,请陛下圣裁。”

他大致将经过凝练做一句,点出了最大的疑难。

这不是简单的刑案,而是政治案件,稍不注意,便可能会挑起文武之争。

事关重大,大理寺跟刑部起了分歧,而裁决的权力,便抛到了皇帝这里来。

朱翊钧闻言,也有些头疼。

这事他自然也知道。

刑部张瀚是照顾文臣情绪,毕竟此案朝中的共识,便是不能姑息。

甚至拿大同振武说事——“往者大同振武之变,从以诘治未尽,故豪官悍卒横暴相寻,一遇事端,猖狂四起。”

但主犯处斩没问题,从犯就有些量刑畸重了。

所以大理寺并不赞同。

尤其是此案本就事出有因,若是要将数十人一并斩首,武臣们是何观感,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事。

朱翊钧想了半晌,只好拿出捣糨糊的老手艺,折中道:“那便……陈镇为首律斩,明正典刑,查照揭黄子孙不许承袭,杨忠、葛良佑、宋乔、丘钊减等人发边卫充军。”

张瀚面色有所不满。

陈栋兀自下拜:“陛下圣明!”

随后,又是一些立法之事。

譬如四川巡按御史孙代的上奏说,恳请法司定制禁止“招赘后夫”,也就是丈夫死后,招赘夫婿上门。

当然,理由也是直接——“举居室、田产、子女、婢仆、前夫所遗尽,以归之后夫,比之娼优卖奸尤为不同,盖不恃廉耻扫地抑且酿祸最烈。”

朱翊钧听得已经不耐烦了,虽说法向来都是体现他的意志,但他本身并不懂这玩意儿。

等两人说完后。

朱翊钧语重心长道:“张卿、陈卿,朱子说格物致知,王子说知行合一,朕说因果与实践。”

“这律令的知与因果,朕以为法司还是要上点心,多格上一格,探究探究理论因果,不要总是空中楼阁一般,让朕拍个脑袋就给你们定下来。”

两人闻言,面面相觑。

没见过皇帝耍帝威,倒是第一次看到皇帝耍宗师架子了。

到底是不一样了啊。

两人莫名其妙挨了训被撵人,只好行礼告退:“陛下教训的是,臣等下去,便梳理一番律令之因果。”

朱翊钧颔首示意二人慢走。

两人前脚刚走的功夫。

李选侍又在那便喊了起来。

朱翊钧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猛然闭上眼睛。

他转过头去,连连摆手:“不钓了不钓了,该回去用午膳了!”

说罢,也不等李选侍将鱼拽上来,便将其鱼竿没收,直接拽回了万寿宫。

……

休息的时间,总是短暂。

时间悄然到了三月十五。

皇帝的档期,再度被排满。

一大清早,礼部就来西苑请朱翊钧御皇极殿,策礼部贡生等四百零三人于廷。

没错,今日到殿试的时候了。

这次会试取了四百零二人,其中两名堂官子弟,而最后一人,则是特赐殿试资格的海瑞。

殿试只取排名,而不黜落,所以今日这四百零三人,都将是天子门生。

朱翊钧是必须要去出题的。

当然,说是皇帝出题,其实无论是殿试策论,还是选庶吉士的选拔,本质上都是礼部和内阁出题,皇帝挑选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