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达捧着几本书过来了,同时跟她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个白人男子。
昨天开幕式上远远见过,书展主席卫浩世先生。
卫浩世40多岁,一脸大胡子,还有些秃顶,正值壮年的他执掌法兰克福书展才几年时间,就开创了主题馆,还把有着十亿市场的中国请回了书展,而且每一年的书展成交量增幅都在10%以上,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就在刚刚,经过他的劝说,32个非洲国家的400家出版社终于答应给他一个面子,只闭馆一天,明天就重新开馆。
恰好梅琳达碰见了卫浩世,说起了七号馆闭馆一事,卫浩世忙表示歉意,这是早就和麦克米伦出版社定好的事情,却让人家白跑了一趟。
他跟梅琳达约定明天照常举办活动,到时候会亲自到场参加,走着走着两人到了五号馆外,梅琳达又请卫浩世去麦克米伦的展位前指导一下工作,顺便引荐给魏明,大家都姓wei嘛。
一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想要获得全球知名度,除了自身写作功力以及译者的水平外,还有两点很重要,奖项和书展。
所以梅琳达也有意让魏明和卫浩世这位书展第一人处好关系。
而卫浩世对魏明也很好奇,一个作家,不仅横跨儿童文学和严肃文学两个领域,而且还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哪怕在德国也能经常听到他和莎拉·布莱曼合作的两首歌,确实水准很高。
现在他对魏明又多了一份好奇,听梅琳达说,她手上那些关于南非的书籍是魏明要看的。
所以mr.why,why?
魏明接过那些书:“我在中国算是阅读量很丰富了,也看过很多国际新闻,之前却并不清楚在南非有上千万黑人遭受着不公平待遇,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被限制在百分之十的土地上,我人微言轻,可能做不了什么,但起码可以做到了解,不做一个糊涂虫,当看到那些横幅的时候也能有一个明确的立场。”
卫浩世惊喜地点点头:“你跟我认识的那些德国华人不太一样,他们老实本分,好像对世界不太感兴趣,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你,mr.why却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难怪你能写出世界通行的优秀作品。”
“其实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极富探索欲,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只是他们没有条件出门看世界,”魏明晃着手上的书,“作为能够出来的人,或许我可以把我看到的世界告诉他们。”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魏明自己心中也微微一动,自己已经出过两次国了,是否可以写一些真实的关于外国的文章呢,不偏不倚,公正客观。
这样起码将来当年轻的朋友看到《读者》《青年文摘》上那些失智文章的时候还有人能站出来说一句:“可魏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上面说德国的大城市也会下雨内涝,日本人也不是人人都喝马桶水啊!”
魏明正想着,而这时卫浩世已经鼓起了掌:“说得好,这正是图书交流的意义,也是法兰克福书展想要看到的,希望有更多图书翻译成中文,也希望可以看到中国的图书走出来。”
上完价值,卫浩世又对魏明发出邀请,下午君特·格拉斯会来书展举办一个见面会。
君特·格拉斯是如今西德文学界的排面人物,卫浩世邀请了几个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参加。
此前魏明并不在受邀之列,毕竟他现在儿童文学作家的属性更大,而君特·格拉斯的文学可是严肃而生猛的。
君特·格拉斯,1927年出生,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去年由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德国电影《铁皮鼓》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前还曾斩获戛纳最高荣誉金棕榈。
怕魏明不认识君特·格拉斯,卫浩世还特意介绍了一下此君的成就,他不仅是一名作家、诗人、画家,也是一名政治家。
魏明确实了解的没那么深,但说起《铁皮鼓》,他还是很熟悉的,这算是他最喜欢的德国电影之一,看过不止一遍。
“所以mr.why你要不要也过来听一听。”
“当然。”魏明爽快应下。
接下来魏明开始阅读梅琳达帮自己找来的纳丁·戈迪默的《陌生人的世界》等作品,最新的《七月的人民》只能去那家出版公司展位上看。
虽然刚刚魏明说了一些高大上的话,但梅琳达总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下午,展会大厅。
因为下午允许非专业人士进入书展,所以君特·格拉斯的见面会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围观群众,热闹非凡。
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2岁的村上春树刚刚步入文坛不久,他一边写小说还一边从事翻译工作,刚刚把菲茨杰拉德的《失却的三小时》翻译成了日文。
菲茨杰拉德听着很陌生,但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该没人不知道。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村上春树带着朝圣的心态自费来到法兰克福。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所以听说格拉斯要来,他也跑来凑热闹。
此时的君特·格拉斯其实已经宣布告别文坛,将来会专注雕刻和绘画,但他在德国文坛,欧洲文坛的影响力还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