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按照原有的路线,“坚定”的走了下去。
至于驻交趾空军面对可能大量出现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威胁一事,更没有翻起任何的波浪,死的是飞行员,又不是国会山。
——
又是一个星期二,高振东在京城工大的61号教室,正盯着同志同学们进行网际传输协议簇的开发,这东西离呱呱落地,越来越近了。
高振东刚刚解决完两位同学关于某协议具体细节的分歧,一抬头,看见柳教授站在自己面前。
“哈,柳教授,怎么,又有好东西给我看?”他主动出击,主要是这几次柳教授来找自己,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情况,他决定替柳教授节约一点时间。
“不是不是,这一次,是来咨询你意见的,哈哈。”
“咨询意见?什么东西?走走走,我们去门外说。”既然不需要去靶场或者实验室,那就就地解决。只是这里人多嘴杂,多多少少还是要考虑到纪律,门外正好。
高振东和柳教授来到门外,柳教授拿出一张图。
周围的人远远的被请开,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
“你看,我寻思了这么一个结构,你看怎么样?我觉得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射击速度,而且还没有让机械部件太过逼近极限,是一条路子。”
高振东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
这是一张弹炮合一系统中“炮”这部分的示意图,很明显,柳教授也是刚刚想起这条路子,还没有往实际的在研装备中放,而是先来找高振东商量。
不论是内源还是外源加特林,其射速主要取决于转速和散热,而这两个参数,都是有一定的上限的,要不然6管加特林也不会一般到了6000发/分钟左右就上不去了。
“提高射速?是为了什么?”
“为了提高命中率,弹幕射击直接命中,自然是弹幕越密越好。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路子。”柳教授道。
“原本的6500发/分的速度之下,达不到射击指标要求?”高振东有些奇怪,按说不至于啊。
“没有,能是能的,不过面对超音速导弹的时候,就有些吃力。”柳教授想得挺远。
高振东点点头:“你说的这个,倒也没问题,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内,基本上这类导弹的威胁都不大,我倒是觉得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件事情,把指标拔得太高,会影响到你们出成果的速度吧。”旗佬除了铁炸弹还是铁炸弹。
“嗯,你说得没错,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顺便研究一下,哪怕作为技术储备也好。”柳教授很清楚,中途改变指标是科研的大忌,特别是提升指标要求,朝三暮四几乎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很反感的情况,所以才说只是作为技术储备。
高振东这才放下心:“如果只是想讨论讨论,顺带研究,倒也还行,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案用到近防上面,不大合适啊。”
柳教授的图纸,是把位于炮塔正中,炮轴线穿过炮塔旋转圆心的炮,搞成两门,两门625炮一左一右,位于炮塔两边。
也就是最简单的大力出奇迹方案——堆数量,一门炮射速不够是吧?我上两门!
射速几乎直接翻倍,算是一种常见且易行的性能提升手段。
但是这种手段用在这里的确不是非常合适。
柳教授摸摸脑袋:“真的?这我还真没想到,来来来,指点指点。”
他知道,高振东只要说有问题,那就必定不是无的放矢,这种方式一定有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自己还没考虑到的缺陷。
高振东笑道:“来,柳教授,我们做个小实验。你把双手握在一起,再向前平伸。”
柳教授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依言而行,双手握在一起,平伸出来,双手握的拳和双肩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高振东伸出手,在他的拳头处轻轻一推。
柳教授吃不住劲,向着自己后方退了两步,但是拳头方向依然指向正前方。
远处的人有些奇怪的看着这两位学校里各自专业的大牛,这是在打架?不像啊。
不过柳教授有些不太明白:“高教授,你这是?”
高振东又道:“现在你把两手分开,与肩同宽,依然向前伸直。”
柳教授这下反应过来了,他又不傻。
他甚至都不用高振东继续推他的手,直接将手虚空一拍:“啊……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如果只有一门炮,那这门炮的后座轴线穿过炮塔的转动中心,在开炮时不会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扰动,而左右布置的炮,就算是开炮再是尽量同步,依然有先后之别,这会造成炮塔在水平方向上的小幅左右摆动?”
不愧是教授,只要一提醒就明白了。白熊的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以及其舰载版卡什坦,都有这个毛病,属于是看起来不错,用起来就有些一言难尽。
这一点点左右扰动,等炮弹飞到远处,带来的散布可就难说得很了。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抛弃成本更低的内能源,就是为了提高炮的精度,这么一弄,又给整回去了,得不偿失啊。”
“嗯,你说得对,看来我这个偷懒的屙屎主意还真不行,我得再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