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罚你。”
应劭之不服,但他很乐观:“反正都要罚了,那更要玩个痛快了!”应益之:“爹说,抄《尚书》。”
尚书,25702个字。
“呵!区区《尚书》!”
“抄十遍。”
“是这样的,九思,我爹有事寻我,我先回家了。你在均州哪里落脚?明日我再来寻你?”
陆安忍住笑,把地址说了一遍,想了想,又问:“守慈是常要抄书?”应劭之:“也不是常……”
应益之平静地拆台:“一旬之中至少要抄一回。”应劭之清了清嗓子:“抄习惯了就能很快,而且就当练字了。”主打一个积极抄书,死不悔改。
陆安又问:“令尊有规定你必须用毛笔抄吗?”应劭之想了想,说:“没有。但是用那些木炭条、石墨条块也抄不快,还是毛笔最好用。”
陆安:“守慈你用过苇管笔吗?”
“用过…"应劭之眼前一亮:“对啊!我怎么把苇管笔忘了!这玩意虽然不适合写大字,但是抄书能抄得又小又快!”古人以芦苇制笔,斜削管端成双瓣笔舌,中剖墨槽导流,兼具储墨与弹性,能在纸上书写纤细小字。
形制原理酷似钢笔,从唐代便开始盛行双瓣苇笔,说是钢笔雏形也不为过。陆安:“我这里有个方法,能让你抄得更快!但是我需要三支苇管笔…竹锥笔、竹管笔、木笔、骨笔都行。”
话音刚落,就有人递过来三支苇管笔。
再一扭头,原来不少士子注意到他们这边的动静,都在偷听。陆安:“还需要三张大小一致的白纸。”
立刻就有人拿出自己裁剪过的纸。
陆安把它们依次叠起来,只分别留下写一竖字的空位,然后把三支苇管笔都储好墨。
紧接着,陆安从自己的随身行囊里抽出一支特制木夹,随着行囊掉出来的还有一支铅笔。陆安把自己找人打造的铅笔塞回去,给他们展示木夹:“你们看,这上面凿有七个孔洞,它们距离相等……”陆安把第一支苇管笔插进第四个孔洞中,左右两侧则各嵌入另外两支。握住中间的苇管笔写字,其他两支苇管笔也会随之进行一模一样的动作。顷刻间,三个一模一样的字就写成了。而且字迹相同,不怕被怀疑是找人代抄的。
等写完一竖,就可以把左右两支苇管笔再隔一孔放置。陆安满意地放下笔。
幸好,这种小学生被罚抄书后口耳相传的技巧,她还没有忘光。其实用铅笔更方便,不需要夹子,手一攥再把纸折叠着就能开写,问题是古代没有适用铅笔的纸,纸张都太柔软了。“七个孔其实不够用,诸位可以让木匠按照纸张长度,将夹子造得长一些,孔洞多一些。”
而众学子已经开始膜拜了。
主要是……都是学生,谁没个需要抄书的时候啊!“九郎!你简直是我的救命恩人!”
“绝技!这是绝技啊!”
“以后谁还怕抄书啊!”
“小声一点!别让学正听到了!不然禁止你用硬笔抄书,你就哭吧!”一一古时也有硬笔软笔之分。
于是众学子迅速压低了声音,但那极端兴奋和狂热的情绪没有半分消退。应劭之:“弟诶!你看,我就说九思兄为人其实极为有趣!”弟弟难得没有反驳他,而是点点头:“确实。很有趣。”应劭之扬声:“九思!我们先回家了!明日午时,我来寻你可行?”陆安:“行!”
于是就到了第二天中午。
弟弟对丝竹歌喉不是很感兴趣,哥哥询问陆安,得知她也不是很感兴趣后,索性邀请她去钓鱼。
“我早就打听过了,均州这边山谷里有条溪!很适合钓鱼!”应劭之性子急,鱼刚咬饵就提杆,每次都钓不到鱼,时间久了,他就开始捣乱,这里踢踢,那里拍拍,还作了一首诗指着溪水里的鱼骂它们不识好歹,不上他钩。
陆安侧头看了一眼应益之,对方可能早就习惯了,对哥哥捣乱这事,面色平静,呼吸平稳,执着钓竿,不紧不慢地观察着丝儿有无颤动。陆安只能无奈出声:“守慈,你别踢石头下水,都把鱼赶跑了。”应劭之正应声的档口,水面上浮子猛地一沉,应益之执杆的手一抬,“嗖!"一条白鱼应声而出,跃至空中,细鳞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