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洪灾(二)
在陆安的一通筛选下,能跟着她下山的青壮仅有二十九人。再加上厢军二十六人,总共五十五人,又冒着大雨与夜色,下了山。一一一个州的厢军当然不止这么点人,但其他的还在城里搬东西,陆安身边就跟了这么多。
另一边,第五勇就站在江堤前,指挥厢军与隶民加固江堤。“轰隆一一”
江堤某一处轰然开裂,裂口里溅出来的江水溅了第五勇一脸、一胸。“堵上。"他开口。神态冷静。
便有厢军抱着沙袋和石头堆过去,堵住洞口。但是堤岸只要破了一个口,溃败是迟早的事。随行的小太监吓得差点要躲起来,但看了一眼自家长官,还是抖着腿出声:“大总管,这江堤眼瞧着守不住了,你千金之躯何必…”第五勇淡淡一个眼神过去,小太监顿时禁声。一一离得近,能看清。离得远,别说是大总管,你就是皇帝本人,也得用喊的。
陆山岳和其他陆家人推完一车沙土过去后,慢悠悠走到第五勇身边,气定神闲地说:“大总管当真是恨我陆家,这个时候也一定要将我们家人调到这里做事。”
第五男又看了一眼江堤,转过身去看陆山岳:“这难道不符合规矩?”陆山岳点头,认同:"确实,隶民就该干这些事,符合规矩。”于是又转身,继续搬运泥沙去加固江堤。
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房州城里的百姓。房州城里。
房州通判亲自背着一名腿脚不便的老人,在黑暗中和其他官兵百姓互相呼应。
一部分背人背物,一部分清理道路,维持秩序。背人背物那一部分人累了,就和维持秩序的人交换位置。若是其他州还不一定能这样,但房州通判以身作则,洪水来了也不先跑,又在大雨中敲锣呼喊,定了民众的心,平日里又御下有方,这种时候才能把场面稳得井井有条。
在古代,许多人眼里,当官的命确实比小吏、衙役、百姓的命贵,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认同的。一个命贵的人,愿意留下来和命贱的人同生共死,命贱的人心里也就不那么恐慌了。
远处突然传来呼声:“前方可是州衙中人!”房州通判还未来得及答话,那远处便又有人大声:“九郎!我瞧着好像是通判!”
九郎?
房州通判喜不自禁地大声说:“可是陆九郎?”远方又传来呼声:“是我!”
双方在风雨中慢慢近了,房州通判定睛一看,发现果真是陆安,对方手里拿着个拐杖探在身前,笃笃笃敲着,应当是用来开路,避免绊到撞到东西的。好巧思!
房州通判不禁在心中暗叹。
这么简单的夜里探路的东西,怎么就没人想出来过呢?一一盲杖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明的。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九思!你那边还有车吗?我这儿有老人孩子走不动道了!”“有!”
双方汇合到了一处,水已漫到了大腿,陆安将一个小孩抱起来,放到堆物件的长板车上,又多叫来两个青壮一起推车。陆安一唤就有人动身,房州通判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看,又看到陆安身上似乎有血迹,便着急了:“九思?你受伤了?”陆安摇头:“旁人的血。”
下山之后,果然还是有人不听指挥,找到机会就跑,其余人也有所骚动。陆安二话不说,拔了厢军的刀就往对方背上砍过去,没杀过人,没有砍死,但她让厢军动了第二次手。
然后骚动就停歇了。
再然后,大伙儿就开始配合她了,该搬物资的搬物资,该救人的救人,有的人天生视力好,能在黑夜里看清楚不说,还能看到远方,就负责寻找躲藏起来的百姓。齐心协力下,效率就高了。
“九郎!我看到那边树上好像有人!"视力好的那人又说。陆安便道:“会爬树的站出来!”
立刻就有青壮站了出来。
陆安:“去看看!”
对方就去看了,然后从那粗大树干上抱下来一个哭泣的小孩。陆安不懂练兵,但她穿越前受到的教育就是:令行禁止者为兵。陆安不懂救灾,但她知道,不添乱就是救。两者一结合,出来的结果令房州通判那边的人纷纷侧目。两队人马结合成一队,路上又碰到运粮的房州知州等人,还有赵公麟和朱延年以及他们的奴仆。
房州知州:“粮还没运完,但我感觉不能再呆下去了,就用沙袋和石头堵住了粮仓的门窗,希望能保住那些粮食吧。”陆安提议:“州尊,通判,如今人手富裕,可否划分一些劳力将老人小孩先背上山,粮食金银随后搬运?否则,待洪水迫近,粮食金银可丢,老人孩子却不忍心丢弃。”
房州知州和房州通判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于是就将手头人划分一些出来,让陆安领着他们先背人上山。
其他城门都关上了,只留下东城门由人出入。陆安领着人扶老携幼,先行一步。
后边房州知州和房州通判领着人搬运粮食以及百姓的财物,努力往荆山方向赶。几乎是争分夺秒和死神争命。
“轰隆一一”
江堤轰然倒塌,汉江的水利落、准确地扑向岸边,像极了野兽捕食,还好一刻钟前第五勇判断已经来不及救了,勒令全体人员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