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好陆九思,还来得及吗?(1 / 2)

第65章现在讨好陆九思,还来得及吗?

“本官去查过了,如今房州四处都要人手一一”“田地里杂物颇多,又是淤泥,又是大石,还有树干,若只有百姓自己清理自家,几同开荒。只怕入冬了都不一定能做完。冬日天寒,泥土干冷,更难以清理了。”

“本官认为,可以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去清理农田。九思待如何?”陆安点头,又说:“此法惠而不费,确实极好,只是,还有一点学生认为不得不注意。”

房州通判:“哪一点?”

陆安缓缓道:“百姓地少而豪绅地多,通判是想惠及百姓,但那些豪绅家财万贯,需要衙门来为他们出这份钱么?”

房州通判哑然失笑:“些许小钱………

“不是钱的问题了。”

陆安默默给他算:“按照此前收集上来的计量,此次受灾约摸三十多万亩,便算三十万亩吧。而受灾百姓有三万九千零八十五人。”一一此次赈灾她事事上心,这些数据早已烂熟于心了。“法令规定,赈灾时长三个月,三个月,三万九千零八十五人,也就只能清理三万零六百亩地。不够。”

数据明确,条理清晰,房州通判听完陆安说的话,当即拍板:“那就只清理百姓的农田!至于豪绅的田,他们要么自己清理,要么掏钱,我这边可以安排百始去清理。”

“事实上,也不够,普通百姓受灾的田地约摸有六万亩,那也需要三十万人才能清理干净。咱们整个房州的青壮也才七万人。”陆安算完后,又开始说:“但房州不只有田地要清理,还得浚渠,还得修坝,还得挖池塘…而且,若是只清理百姓的农田,不清理豪绅的农田,厚此薄彼,豪绅也定然会闹事。”

凭什么给那些泥腿子开垦田地就不收钱,给他们开垦田地就要收工钱。难道你朝廷不把我们这些豪绅当百姓了?我们可是交了税的!房州通判沉吟片刻,说:“九思,你给我算算,七万人清理六万亩田,需要几天。”

陆安拿了纸笔就开始算,用不了多少时间就给出了一个确切数字:“九十九天一一三个多月。”

“够了。救灾本来就不能论死理,法定三个月,回头我寻知州商议,将之延长……“房州通判左思右想,只觉四个月又太紧巴了,便道:“延长到五个月吧。陆安拱手:“官人仁心。”

房州通判摇头:“仁心不仁心的先放到一边,只怕那些豪绅要骂我黑心了。他们骂我我也不怕,只怕他们心怀不满,故意闹事,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穷书百姓。”

陆安想到了宋朝的一个救灾方法一一损有余而补不足。宋朝会用赐官职、免徭役这些条件,要求士人、商贾将粮食拿出来救灾。当然,不出意外,这一形式从一开始的各家自愿,逐渐演变成被迫自愿。但薪朝好像还没想到这个救灾方法。

陆安提议:“或许,通判可以以免徭役为奖赏,鼓励豪绅自理,并且还可以以此劝他们出粮救灾。”

一一地方官有权减免徭役。这还能作为一项政绩上报。房州通判笑了起来,道:“这实在是妙招。幸好将九思你叫来了,不然我还不知要如何是好。”

陆安拱手,谦虚道:“官人谬赞了。”

两人又商议了整整一日,将各处细节都敲定了,这才散去。第二日,官府出通告,说是为修农田水利及各工役募夫,以赈饥民。为了照顾不识字的百姓,由衙役四散奔走,将这政策告知各乡。当然,特意告知这些农田水利只修普通百姓家,有钱人家不在其中。这通告一出,豪绅纷纷坐不住了。

一家言语激动:“这是在做什么?这不是在拿我们开刀吗!我张家年年纳粮捐银,修桥铺路何曾落后?如今倒比不上那些泥腿子了?”另一家言辞冷笑:“那通告上可没说只征灾民,只怕家中无灾的青壮也算在其中,这岂不是要动到我家佃户?都去修沟渠了,我李家八万亩未受灾的农田谁来打理?”

还有人委屈不解:“这也太不讲道理了!修农田水利本是好事,可为何单把我们排除在外?我们也是百姓,也有田地,难道就该受那洪涝之苦?”有钱人家掌控着大多数口舌,民间顿时显出一派沸反盈天气象。已有不少人家决定你不仁我不义,将自家粮食运往外地,假作无粮,逼得房州粮价上涨。

房州通判瞧着时机,只等他们再愤怒一些,便提出免徭役一事。一一他和陆安商量过了,若是一开始就提出免徭役,只怕那些豪绅不但不感恩,还会生贪心,坐地起价,不如先让他们反对一阵子。却在这时,在乱象横生时,房州大道上竟竖起了黄屋左纛。黄屋,便是黄色的车盖。左纛,便是以牦牛尾做旗,排列于左侧。此乃帝王仪仗。

官家竞来房州了?!

上到房州知州,下到平民百姓先是震惊,随后便沸腾了。官家来房州了!

当然是知道此次灾情过来的!

天啊!从大薪开国至今,何曾有官家亲到灾区!他们房州是头一遭啊!不少人惊喜得头晕目眩,只觉今日恍惚看见祖坟坟头上焚烧起大火了。为迎接官家大驾,房州知州连忙差使衙役给衙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扫除,扫帚将每一块地砖,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蛛网都扫了个干干净净,碎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