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鸾鸟离巢
陆安很清楚做事先定调子的重要性。
“我做此事,是为了让百姓吃到更便宜的油。”在去做豆油的路上,她耐心地将做此事的目的告知众学子:“这些时日,我参与赈灾,走访民间,知晓百姓每人每日用油大致在一两九钱八分左右,将近二两。洪灾之前,膏油价钱大致在七文到八文一两,灾后这些时日,价钱已翻数倍,一两油大多在三十文左右。”
有学子声音猛地拔高:“百姓每日花六十文买油,这怎么行!”陆安点头:“是的。据我所知,不少百姓已是直接以水煮肉与菜,少见油腥。”
学生还是一群比较单纯的人,听到这个情况,皆是面露不忍:“这可如何是好?州尊不曾抑平物价吗?”
陆安解释:“州尊前些时日差人去外地购油,应当在回程路上了。通判以工代赈,百姓给官府做事,日支米二升半,油二两,盐一两,钱二十七文,亦能满足每日吃用。”
学生们长舒一口气:“那便好。”
陆安便接着说:“灾时油价非常价,如今我只说常价,膏油价钱七文到八文一两,百姓每日吃油都得十四文。”
又不能不吃,油水不足没办法干活。
众学生静静听着,等先生下文。便听陆安问:“你们可知我大薪有哪些食用油?”
“猪脂!”
“大麻油!”
“胡麻油!”
“豆油!”
“荏油!”
“大头菜油!”
“苍耳子!苍耳子也可作油!”
“还有鸡脂!”
“白鹅膏!”
众说纷纭。
陆安道:“不错,就是这些。那倘若由你们为房州百姓挑选可食之油,你们会挑选什么油?”
学子们开始陷入思考。
房州野兽虽多,但绝大多数野兽身上脂肪都不能食用一一至少在这个时代不能食用。
赵提学想了一会儿,边回忆边道:“胡麻油吧。”陆安又问缘由。
赵提学回道:“我常在汉水两岸游走,两岸平原多种胡麻。胡麻多,取油便多,油多,售价便会下降。”
陆安点头:“正是如此。但是房州平原不多,若要从其他州运胡麻油过来,商贾为了弥补运输花费,售价便低不下去。只能说,它比其他油脂便宜,不是最便宜,最适合房州的油。”
有学子便说:“房州焚山而耕,常种粟豆,这便是先生想要向百姓推广豆油的缘由?”
陆安向这学子投去赞许的目光,问:“不知如何称呼足下?”学子面上带着惊喜之色,立刻道:“先生言重了,在下复姓司马,单名一个疏字,疏疏落落的疏,字希阔。”
陆安便唤他的字:“希阔所言不错,我正是因此,想要推广豆油。大豆本就是房州田地中常见之物,商贾售卖豆油,便不敢售价过高。”陆十五郎道:“但豆油有臭味,大多数百姓都不愿食用。”一一他学做饭的时候,正好了解过这些油类。尤其是房州膏油价格又不贵,一两油才七文钱,大多数百姓都能负担得起,这种情况下,百姓会更倾向于满足味蕾的食用油。司马疏也说:“先生容禀,学生家中是卖豆腐的,也一并做豆油,这大豆榨油又累,所出油量又少,只能做灯油,其数量供应不起多数百姓食用。”陆安点头:“这事我知晓。我格过豆子,每石得油才十斤左右,的确比较稀少。″
众学子一听陆安这么说,脑子转得特别快:“先生可是有提升大豆出油数量的方法?”
陆安笑了笑:“有。大约能从十斤提到十八斤。”“提了八成?这么多?!“其他人冷静不下来了。更是想到之前提前走的那五个人,心里为他们哀悼三息。但凡之前陆九思提一下他有能力让大豆出油率提升八成,那五个人绝对不会走。
光是脚趾头想想,参与进这件事里能给自己的名声带来多大的好处了。一一这要是放在现代,学生们早已喜极而泣,必然要上网炫耀:遇到神仙教授了!有百分百成功的项目,她是真把学生带上啊!而觉得这个项目很一般,提前离去的学生,肠子都悔青了。赵提学断言:“若大豆出油真能变为一石出油十八斤,油价便会大跌,如此,纵然豆油再臭,也会有很多百姓食用。”一一之前觉得不能忍这股臭味,完全是因为豆油还不够便宜。一个一室房租金四百但没有厕所,想上厕所得去三十米外的公厕,老百姓宁可咬咬牙,住月租八百的房子。
但如果它月租金八十呢?
--历史上的大豆就是这样,明朝之前,大豆出油率低,基本没什么人拿豆油当食用油,到明朝时,榨油技术得到了提升,大豆出油率变成一石九斤(换算成宋斤就是十八斤)后,就算大豆脱臭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豆油也一跃而起,成为了明朝上等食用油之一。
“是这样。会有很多百姓去吃豆油。他们能拿更多的油去吃炒菜,而不是只能食用添了一些油的煮菜。”
陆安远望,慢慢露出微笑:“油坊到了。”众人随之望去,便见道路尽头,流水潺潺的河边,屹立着一座很寻常的院落,空气中隐隐约约能嗅到豆腥味。
往日里闻着很臭,但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