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批改第一场卷子
后堂,是房州知州和房州通判等所在的内帘官员休息、住宿的场所。他们作为后续会批改考卷的官员,不能够出现在考场。不然,看一下考生卷子上写的姓名和答题内容,再记一下,哪里还有糊名的必要。“唉!也不知道九思那边怎么样了。“房州知州不无担心地说。房州通判冷静指出:“他应当考得不错。九思看着不像是那种下场就紧张的人。”
房州知州叹气:“我担心的不是这个,我担心心的是,他会不会让其他人紧张了。”
房州通判顿了一下。他想了一下如果是自己当年科举时,有这么一个考生,拿到卷子就下笔飞快,他肯定会精神极度紧绷。“可惜了。“房州知州笑着说:“我现在连问都不能问一句,问了就是科举舞弊。”
于是只能等。
等到日上三竿,等到日头西斜,等到需要燃烛之时,因着规定,考生不能燃烛过夜,必须交卷出考场。这个时候,就是书吏抄录考卷,再将草卷送来给内帘官审阅的时候了。
一一至于考生苦练书法的用途,那是为了殿试做准备,殿试不需要誉录,糊名之后就直接送去阅卷,书法好可以加分,还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来了来了!"房州知州的脸从窗户伸出来往外看,一看到书吏捧着草卷向后堂走来,便匆匆回到座位上,待书吏分拣好卷子,均分给诸考试官。房州知州心里很着急想快点看到陆九思的大作,但一坐下后,看到卷子时,身为考试官的职责立刻占了上风,他耐着性子,安安静静地开始了阅卷。只是,看了好几十份卷子了,他总感觉那些内容差了点什么。也不是没有写得好的,也不是没有他用朱砂在上边批写“通”字的卷子,但,一直没有一张卷子,让他始终无法将目光从上面移开。
另一边,有一张卷子已经把房州通判吸引住了。“《乾》《坤》用九、用六,进君子,退小人…”房州通判呢喃了一遍,禁不住大叫一声:“好!”其他考试官的目光顿时从四面八方射过来。房州通判只是垂着头,乐呵呵地看着这份试卷。甚至没有看完全篇内容,单论第一题的这个核心,他就觉得这一题值得他先写一个“通"字。房州通判也是这么做的。先写个"通"字表示通过,再签上自己的姓名,表示让这道题通过是他的决定,然后才慢慢品味这篇文章。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周易》里关于“用九"的原句。将“用九"的“群龙无首"解释为“进君子”,仅仅三个字便抓住了乾卦“老阳变阴"的核心。房州通判几乎是看到这三个字,就立刻联想到乾卦六爻全变为坤,象征刚极而柔,君子需顺势而为,不恃刚强,以变通之道协调群体。这实在是一个精妙的解读,精妙到房州通判收起脸上笑容,神色都庄重了起来。
一一像是在品读某位老道大家的作品,从中汲取自己所认可的知识。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又看一遍,每一次都有新的品读,新的想法。有那小吏看着到饭点了,喊房州通判一声该用饭了,房州通判一手抓着卷子,一手扒着筷子,跟街头吞剑表演似的把饭吃下去,眼睛还不离那篇文章。房州知州瞧准机会,伸出手,抓住卷子,从下往上一哧溜,从房州通判手中把卷子抽出来:“本官看看,是什么文一一”他在房州通判的怒目而视之下,看着那篇文章里的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看呆了。
好妙的一句诗!
这是谁的大作?!
光是开头"咬定”这两个字,就让房州知州流连忘返,啧啧称奇。从来没有人将竹子扎根结实用“咬定"来形容,用词实在简易明快,铿锵有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房州知州摇头晃脑地当众诵读了起来,其他考试官听到这两句诗,都是眼前一亮,有人放下饭碗,迫不及待地问:“后面两句呢!”“没有。"房州知州说。
其他考官急得追问:“怎么会没有呢!考生作诗只作了一半?!”房州知州点头,然后道:“这只是学子在《周易》为本经的经义题中,答题时随手而为写上去的诗,用来为君子品德添色。想要知道全诗,只能等出榜之后,将人找到,让其将后两句写出来了。”座中便一阵唉声叹气。
其实草稿上说不定有全诗,或者写诗过程,但在出榜之前,内帘官员不允许看任何会泄露考生笔迹相关的东西。
又有考试官饮了一口淡米酒,叹道:“就怕他只写这两句是因着只有这两句可用,剩下的,不是想不出来妙句接连空着没写,便是写了两句极为糟糕的诗句,贻笑大方。”
房州知州很想说,如果这份卷子是陆安所写,那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他也不能断定此人必然是陆安了,一旦有这个念头,就会使科举失去公平,还是只看文采评定就好。
房州知州问小吏:“我的朱笔呢?”
让他也在这个卷子上写个“通”字,留个姓名。一支朱笔斜里递过来,房州知州接过,下意识:“多…随后的“谢"字还没出口,就看到递笔的房州通判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上司不必言谢,写完后将文章还我便好。”
刚想起来这卷子是从人家手里抢过来的房州知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