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已传到汴京来了,他意外的是,尚书左仆射日理万机且见过无数英杰,汴京群英荟萃,日日有天才,那些天才的事迹又很快被人遗忘,这种情形下,黄仆射竞是将陆九思此人记住了?“正是此人。“房州知州拱手言道。
黄远柔继续往下看,一边看一边不吝赞叹:“我早知陆九思文采斐然,不曾想,他用典竟也出神入化,这′三字经',无句不经,无句不典,又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实在难得可贵。”
房州知州自然是跟着夸几句,既为了附和上官,也是为了替陆安美言。但很快,房州知州发现自己还是闭嘴比较好,自己绞尽脑汁夸出来的句子,不如人家三言两语一一
“这《三字经》…依我看,能排《百家姓》与《千字文》之前。”“真是怪不得《千字文》只能称为文',而它能称为"经',二者相比,真是萤火与皓月。”
“如此浅显易懂的文字,天底下开蒙的儿童,能多个三五成。”“我还以为陆九思对于劝学,只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等大俗之句,不曾想,原来他还能作出'三字经'这般,大雅且易读不艰的经典,令吾汗颜。”
黄远柔看到最后一句“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时,轻轻"咦"了一声:“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后面没有了?”房州知州道:“是。九思留言说,这已是完整版。”一一毕竟再往后就是“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了,剧透不说,还不符合这个世界的国情。黄远柔不知这一点,他只是以一个文学家的直觉,总感觉隐隐有不对劲:“怪哉,怪哉,我总觉得这经未曾写完。”但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好似停在这里也很合理。难道是他太不想结束,所以才觉得没有写完?心里再多的疑惑黄远柔也只能归结为是自己多想了,面上却是笑意不减,看了一眼房州知州,道:“与你聊了许久,我还不知你是何出身。”房州知州微微欠身,压下心中喜意,道:“下官是灵曜四年明经出身。”黄远柔用手拍了拍这《三字经》,淡淡道:“非进士科,学问还是差了些。你可愿去翰林院进修一番?”
房州知州立刻高声道:“学无止境,下官自然愿意!”黄远柔很满意。
房州知州也很满意。
只有赵伯陵不太满意,她思来想去,决定等陆九思到汴京时,亲自请求对方赐她一份字帖才行,不然她这辈子都要睡不好觉了!第二日,黄远柔在朝会上将《三字经》呈上,从君到臣对此都表明了极大的赞誉,紧接着,便根据那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引发了是否要师孟的争论。这些,都暂时和陆安没什么关系了。此刻,她正在前往夔州的路上,在她身边的,除了她的学生们外,竟然还有一队军官。这队军官并非是襄州知州派遣来的一-他还没有这种跨州派军的地位。这队军官是路过襄州,意外与陆安相遇后,因着一些不好对外言说的想法,主动提出护送其上路的。
事情还要回到腊月二十八那天。
赤子真人为了感谢陆安,决定匿名为房州修桥。正好,房州那边的桥梁因着之前的水灾,被冲毁了不少。修一座桥梁要五十万钱,道家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一口气捐了三座桥梁的钱,也就是一百五十万钱。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得分别给那三座桥命名为“陆安桥",“九思桥”,以及“氢氧桥”--目前除了知情的几人,没人知道阴阳二气叫氢气和氧气。
陆安对此:…”
算了,她还是继续锻炼她的身体吧。
想成为大儒,只有嘴皮子利索可不行,必要的时候,她得能够动手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