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证伪《尚书》
陆安是在魏乾谅下朝之时上前询问的。
“魏伯父。"郎君十分有礼,躬身问好。魏乾谅感受到同僚们惊讶的视线,神色微见得意。
看到没!这!我女婿!人家认我的!
他只看了这个女扮男装,被他亲手送出去,如今在文坛闯出偌大名声的女儿一眼,便端了起来:“咳,嗯,九郎君有什么事吗?”郎君恭敬地从背囊里取出《论语》和《尚书》,又恭敬地询问:“听家祖言,魏伯父学贯天人,安近来读《尚书》与《论语》,有一惑不明,想请魏伯父答。”
魏乾谅有一瞬间的警惕。
比如,为什么陆安询问问题,要在下朝路上问他,而不能等他回家。但当他听到同僚们小声地交谈,惊叹“陆九郎竞然真与魏家有旧,莫非真是他魏家的好女婿"时,整个人一下子摇摆了起来,捻了捻胡须,笑道:“九郎君且说来听听。”
心里也给陆安找了借口:观音她必然是听到了此前官家发作的事,这才特意在下朝路上,在其他同僚面前对他毕恭毕敬,好为他长脸。陆安提高了声音,争取让远处的人也听得到:“《论语》有言: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可在下去读《书·君陈》,却见其上写的是: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二者前后不一,不知是哪一本书错了。”《君陈》属于《古文尚书》,所以,是孔子记错了,还是《古文尚书》错了?
魏乾谅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
至于其他官员……
“咦?”
“国……”
“哎呀呀,这可有趣了…
同僚们互相递了个眼色,目光中多了几分看热闹的兴味。合着他们是误会了,陆九郎来此不是女婿来见岳父,不是想当众示好,而是来故意为难人的啊。
啧啧,看来这对"翁婿"私底下也没那么简单。大
陆安这个疑问问的一点也不简单。它涉及了今古文之争。这争斗的源头要追索到秦始皇焚书之时,始皇为了保全自己的统治,也为了消灭六国文字的载体,民间藏书,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要强行烧毁。一一《史记》只记载了“非秦记皆烧之”,并没有记载过秦始皇焚书之前将藏书抄录一份,收藏于咸阳宫中这个事。这番言论首次出现在遥远的清朝的《书辩》中,且为孤证,没有其他佐证。
始皇焚书,儒者不忍自家知识传承断绝,遂竭尽全力将这些经典文章背下来,或者想方设法将其藏起来,期待着有哪一天禁锢松动了,能把这些文章默写抄录出来,让其重见天日。
他们等到了。秦灭汉立,惠帝四年除《挟书律》,民间允许藏书了,此时经历过秦末乱世,侥幸还未曾死绝的老人们立刻将其口述背诵抄写出来。一一这就是今文经书和今文学派的由来。
当然,也因此,今文经书里出现了夹带私货、记忆错乱、胡编乱造的情况那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至于古文学派,它是这么来的:
传说中,有这么一天,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了扩充自家宅院,把孔子故舍毁坏,发现里面藏了用篆文写的经书,其中就有《尚书》。这些古文经书一被发现,立刻被孔子后人献上去,恰逢巫蛊之祸,就没有被列于学官。从汉武帝末年,一直到哀帝年间,约莫百年左右,才由刘歆上表请求将《古文尚书》及一系列古文经典立于学官。自此,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就开始争起来了。古文学派觉得自己才是正统。
今文学派说你放屁,我们从秦末汉初传承到现在,历经多少磨难,一直都是汉朝官方正统经学,你这个不知打哪来的突然蹿出来东西,也好意思跟我们争正统地位?
打来打去,争来争去,汉朝争了两百多年,魏晋南北朝继续分裂,直到隋唐时才统一融合,宋明时期和平了一段时间,到晚清时再次爆发。陆安如今所在的时间段就是和平时期,不用担心被卷入学术纷争。但是,这不代表证伪《尚书》就不危险了。魏乾谅的脸一下子就绿了,像是生吞狗屎一样。双眼打量着陆安,一下子回过味来。
这人哪里是来讨好他,为他保留体面的!她分明是心中有怨,来讨债的!好啊!好啊!真是他的好女儿!
“九郎!我虽非是你父你祖,可两家终究有婚约,我托大,自称你长辈。今日我要与你说道说道,绝不能让你误入歧途。”魏乾谅脸上虽大汗淋漓,但他的反应极快,立刻将这个问题打入歧途,声音也特意拔高了:“你看《论语》,看《尚书》,是要从去看先贤的学问的,而是让你抓着一些细枝末节不放!何况,先贤又怎会有错!先贤自有其深意。而经'亦不会错,万千学子,往来大儒都不曾怀疑二经有错,偏你机敏?”陆九郎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过往的伶牙俐齿,面对如此诘问,只是迟疑道:“可是……
魏乾谅打断了她:“没有可是!小儿辈还是回去再多念念书吧。”陆九郎抿了抿唇,将《论语》与《尚书》抱在怀里,转身离去,不知是不是生气了,没有和魏乾谅多说一句话。
魏乾谅沉浸在寒颤、惊恐还有松了一口气的情况里,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再看陆安背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