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剑指汉王(1 / 3)

天光拂晓之时,宫门方开不久,李显穆便进了宫,径直去拜见皇帝陛下。

他进宫后便见到自己岳父,英国公张辅也正在华盖殿中听命。

见到李显穆走进殿中,朱棣笑着招了招手,“正好显穆你也到了你们翁婿二人一起来听命吧。”李显穆上前后才知晓,安南果然又有异动,而自己岳父,又是要领兵前往安南了,朱棣指着堪舆图道,“此番前往安南,便如同之前所说,水陆两路并进。

显穆你即将巡抚江南,此番除了调查妖术之事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便是有关于江南夏粮海运之事,如今郑和率领船队前往日本,江南粮草之事朕便交给你,有没有信心?”

这是实行海运以来,江南粮食第一次运往北京,事关重大,本该由郑和所负责,可如今他出使日本替大明寻找白银,这件事便落在提出海运之事的李显穆头上。

而且李显穆从朱棣的话中能够听出,他所负责的不仅仅是将江南粮食运往京城,还要供给南征安南大军的后勤所需,这几乎是国朝当前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竟一同落在了他的肩上,不可谓不重用,不可谓不重视!

皇帝一说完,英国公张辅脸色大变,如此重大之事竟然全权交给李显穆,纵然是他也不由为之心惊。他担心李显穆出什么纰漏,那后果不堪设想,便想向皇帝进言,再派另外一人处理其中一事。“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还不等他说出话来,李显穆已经直接应下,皇帝哈哈大笑,英国公张辅却有些无奈。

皇帝所言恰合李显穆之意,他守孝归来后,为自己定下的,本就是以立功而行于世,如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君臣三人又商议了一会儿,李显穆便与英国公张辅一同出宫,方才走出殿外,张辅便无奈的对李显穆道,“显穆,我知道你一向勇于任事,但方才在殿中实在是过于冲动。

既要保证夏粮完整入京,又要供给南征安南所需,还要清查妖术之事,而且我只想你此番前往江南必然不可能只为清查妖术之事,必然会再次弹压江南士族。

这件件大事能完成一件便已颇不得了,你同时做数件难免分心,若出现任何披露,不仅无功而且有过,实在是太冲动了!”

“伯父不必太过担心,小侄做事从不冲动,这几件事虽说皆有难处,可对于小侄而言并不是没有全部做成的把握,俗话说火中取栗,危中有机。不如此,如何能彰显能力,不如此,如何能让陛下越过朝廷固有的机制提拔我呢?”

李显穆朗声笑道,“正如此番,小侄由正五品学士一跃而为正四品少詹事,朝野之中却没有半分说小侄是幸进之人的讥讽之语,便是因为小侄连续做下几桩功绩。

让众人服膺,事功本就是最王道的法门,只要在江南做成大事,陛下便是晋升小侄为从三品,也无人能说一个不字。

父亲去世之后,我心学门人凋零,等到大理寺卿陈公致仕后,九卿之中再无一人,李氏颇为凋零,没有可撑门面者,小侄当仁不让,要扛起这面大旗。”

张辅先是一愣,而后安慰到,“若仅仅如此,更是不必着急。

你我两家联姻有亲,我便是你半个父亲,朝廷之上自有我为你遮风挡雨。

你生来血脉高贵,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家族已然昭雪,不再是罪族之身。

以你的天姿才情,按部就班,亦可青云直上,傲然于天下诸臣,为何如此急切呢?我真是不解。”李显穆泰然道,“若只为一家,小子自然无不可。

可如今天下表面虽安,可北有蒙古、南有安南,船队越海外,而风暴未息,父亲生前。所言汉唐故土还不曾收复。

先帝之时所留诸政策,如今已然不合时宜。

天下汹汹,痹病丛多!

世人多苦难!

小侄只觉时不我待,欲要清平天下纷乱诸事。

如今圣天子在位,正是要一展身手之时,可如今我人微言轻,唯有不断攀岩向上,方才能一展心中所想!”

李显穆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临终之前留下的七大恨。

后面四恨太过艰难,暂且不提,可前三恨,让李氏昭昭于世、兴旺心学、光复汉唐旧疆,这三条是他毕生之理想。

经过他父亲一代以及他这一代的努力,让李氏逐渐恢复巅峰荣光,已然是板上钉钉之事。

接下来诸事,亦颇为艰难。

张辅望着充斥少年意气的李显穆,先是一时怔愣,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在塞外之上策马狂奔的景象,而后洒然笑道,“真不愧是李忠文公之子,果然有比天还要高的志向,当今大明,如你这般少年郎绝不超过五指之数!

若诸勋贵家皆如你这般,何愁我大明不兴,何愁我大明不千秋万世?

怪不得陛下如此喜欢你,甚至胜过喜欢他的儿子。

天下难道有人会不喜欢你吗?

老夫的女儿能够嫁给你,老夫也觉得与有荣焉!”

翁婿二人向宫外而去,李显穆哂笑着,“当初先帝在时亦如此称赞小侄,说我是大明的麒麟子,是为大明招纳福分之人。”

李显穆这一说,张辅才想起来,李显穆在年幼之时可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