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杀仓子(1 / 2)

一行人来到昨天那棵老杨树附近,沈国栋端起枪,在周围先转悠了一圈,查看情况。

这可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必要的检查。

上辈子沈国栋就遇到过,有一伙人商议着去杀仓子,结果到那儿后没有观察周围环境直接动手。就在那些人忙活的工夫,黑瞎子从草丛里蹿出来,把人给踢蹬了好几个。

那个黑瞎子在猎人第一次看到天仓子的时候就醒了,爬出树洞躲起来。

第二天猎人来杀仓的时候,黑瞎子暴起伤人。

有这样的教训,沈国栋自然不能大意。

在大杨树周围转了几圈,没看到有黑瞎子留下来的足迹,这才放心。

接下来,众人在沈国栋的指挥下,开始忙活。

冯立民和张国福抡着镰刀,把大杨树周围的灌木、树枝等全都砍倒,划拉干净。

然后用脚将杨树周围的雪地都踩实了,不能有任何绊脚的东西。

孟德林从附近见一些干枯的树枝等引燃,在距离大杨树前面十多米的距离,拢起一堆火来。之后,冯立民和张国福又在火堆前面十多米的位置,选定一棵大树。

将那棵树的周围也都收拾干净了,同样踩实踏平。

再把两棵树与火堆中间踩出一条路来。

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杀仓子时更方便,同时也为了预防意外发生。

黑瞎子毕竟是野兽,生命力、战斗力都超级强。

沈国栋他们虽说有四个人,可成手的猎人只有沈国栋一人,另外三个谁也不敢说遇到黑瞎子的时候,临时反应会是怎么样。

一旦出现意外,有事先做好的准备,总能减轻损伤。

等准备工作全都做好,就该叫仓子了。

一般情况下,叫仓子都是有人手持木棍,不停敲击树干,吵醒里面睡觉的黑瞎子。

当然,开枪也行,枪声也会吵醒黑瞎子。

但开枪得注意分寸位置,万一直接打死了里面的黑瞎子,那么沉的大家伙,可没办法弄出仓子。沈国栋叫仓子的办法,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在冯立民几人的注目下,他从挎兜里掏出来几个大炮仗。“立民你来,把炮仗点燃了,扔树洞里去。

扔完了就快跑,到一边等着,千万别在洞口停留。”

沈国栋是今天杀仓子的主力,他得端着枪随时准备猎杀黑瞎子,不能去叫仓子。

冯立民胆子不小,上回都能拿着刀冲上去给了那黑瞎子一下,他去叫仓子最合适。

冯立民一看那炮仗就乐了,“行,这办法省力气。”

于是接过炮仗,来到树下,从兜里掏出盒火柴,点燃了炮仗就往树洞里扔。

沈国栋他们用的这种炮仗,长约两寸、粗大概四五分。

里面卷草纸,外头裹一层红纸,有的还会再草纸和红纸之间,夹一层麻布。

因此,这种炮仗,也被称为麻雷子。

这个不是二踢脚,但爆炸声音也非常大,是猎户们进山时经常带的东西。

一般用于赶仗,或者惊吓树林中的野兽,起到防卫作用。

这玩意儿搁空旷的地方燃放,声音都不小,更何况在树洞这么个封闭狭小的地方?

冯立民把麻雷子扔进树洞,立刻往后退,随即众人就听到一声巨响,好像那大杨树都跟着震了一下。一股烟气从树洞里飘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吭”的一声熊吼。

别的方法叫仓子都得忙活半天,哪怕是开枪叫仓,也得四五枪才行。

但这个办法相当奏效了,只一个麻雷子,树洞里熟睡的黑瞎子立刻就被惊醒了。

也正常,这就好比在一个人的耳朵边儿上放炮,只要不是死的,都能惊醒了。

一声熊吼,冯立民几个立刻觉得头皮发麻,后脊梁冒凉风。

冯立民和孟德林都忍不住想起上回遇见黑瞎子的事儿,心扑通扑通的感觉快到嗓子眼儿了。好在有过一次经验,总归还能稳得住。

倒是张国福,他岁数小,又没经历过,这会儿已经吓的两眼发直,腿都直哆嗦了。

沈国栋站在树洞前三四十米的位置,端着枪严阵以待。

只见那树洞中,先是冒出来一颗毛茸茸的大圆脑袋。

睡梦中被惊醒的黑瞎子,瞪着那双小眼睛,打量着树洞外的情形。

在发现了树洞外的人之后,黑瞎子一边怒吼着,一边奋力往外爬。

黑瞎子这东西,要说行动速度,比不上狗,但也不慢。

就见那家伙一双前爪从树洞中探出,随即前爪用力,身子往上一拔,身前的月牙形白毛就露出来了。黑瞎子下树,不是头朝下直接下来,而是要扭过身子调过头。

因此,黑瞎子要先把大半身子探出树洞外,然后拧身抱住树干,再把后半身拔出来。

就在那黑瞎子大半身子都露出树洞,即将拧过身子的一刹那,沈国栋瞄准了目标,勾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那黑瞎子中枪,咕咚一声便掉在了地面上。

沈国栋这一枪,是照着黑瞎子胸前白毛射的。

至于为啥不瞄准黑瞎子脑袋,一个是目标小,另一个是五三步的子弹的威力大。

如果击中黑瞎子脑袋,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