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凿冰窟窿捕鱼(1 / 2)

十二月十七号,吃过早饭后,沈国栋跟赵双喜俩人就开始收拾东西。

今天他们要去砸冰窟窿捞鱼,江面上风硬,特别冷,所以要穿的厚一些,尤其是脚,必须注意保暖。脚上都裹着包脚布,鞋里还要塞上乌拉草,穿好鞋之后,打上绑腿,再把棉裤腿放下来。

冬天跟夏天不一样,夏天绑腿是绑在裤子外面的。

冬天穿的太厚了,再打上绑腿,那腿拿不过弯儿来,行动不方便,所以都是缠在里面,然后放下棉裤腿儿。

当然,棉裤的裤脚处,也要用绳子捆扎起来,免得往里灌雪。

大棉袄、二棉裤、棉帽子、棉手闷子,这些都是冬天必备的保暖措施。

再准备了斧子、尖镐、铁锹、冰穿子等工具。

正好这个时候,冯立民、孟德林他们也拖着爬犁来了沈家,那爬犁上放着搅捞子、麻袋、水桶等东西。原本沈家有各种网,虽然旧了点儿吧,倒也能将就着用。

可分家那会儿,沈家那俩老家伙死咬着,一根绳子、一块儿柴火都没给沈国栋他们,那些网自然也就没带出来。

好在,屯子靠近江边,不少人家都有网,冯立民几个从家里拿来了几个捞网啥的,对付着用。人到齐,工具也全都有了,冯立民几个就张罗着要出发。

“你们等会儿啊,我背上枪,双喜,你也背着枪吧。”

沈国栋想了想,从墙上把枪摘下来,斜挎背着,又从柜子里翻出来两联子弹,塞在兜里。

“不是,咱今天不说好了去砸冰窟窿捞鱼么?你这咋还带着枪呢?”

孟德林一看,觉得奇怪,带枪干啥啊?也用不上,背着还挺挡害的。

“带着吧,有备无患,咱们要去的江湾离着屯子有点儿距离,谁敢说能遇上啥啊?”

沈国栋一向奉行的原则就是谨慎小心、有备无患。

出门外在,谁也不敢说能遇到什么情况。

背着枪,用不到最好,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枪在手,总归多了几分胜算。

“对啊,那你们等会儿,我也回家把枪背上。”

孟德林一寻思确实这么个理儿,于是一溜烟跑了,回去取自己的枪。

“立民,国福,你俩就别拿枪了,有我们仨足够。”

见冯立民和张国福俩人也要回去拿枪,沈国栋忙开口将二人拦下。

他俩的枪是队里的,借用而已。

这要是进山去打狼,带着队里的枪一点儿也不犯毛病。

可他们去抓鱼,再带着队里的枪,多少有点儿不太合适。

有三棵枪,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带那么多。

就这样,冯、张二人听话没回去拿枪。

等孟德林背着枪赶回来,五个人便拖着三个爬犁出了屯子,直接下到江面上,沿着江往南面走。从太平沟往南四五里地,有一个大江湾,江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并且在几字的外沿冲刷出面积很大的稳水区。

这种地方的水势较稳,也比较深,各种鱼类都聚在江湾过冬。

众人在江湾处停下。沈国栋拿着铁锹,撮开江面上厚厚的积雪,观察了一番之后,确定从哪里开始凿冰窟窿。

今年冬天雪大,这冰面冻的不像往年那么厚,即便如此,冰面也得有一尺半了。

沈国栋先是拿着斧子,在冰面上砍出一个圆形的冰窟窿来。

当砍到一斧子深左右,就不行了,得用尖镐刨。

冯立民和孟德林挥动尖镐刨冰,张国福和赵双喜拿着铁锹,往外撮碎冰块。

尖镐刨到一定深度也不好用了,这时候就得用冰穿子。

冰穿子很像一个又粗又重的标枪头,后面接着个木头短柄,专门用来砸冰窟窿的。

使用的时候抓住木头柄,高高举起,然后利用重力砸下去,碎冰四下飞溅,冰层一点一点被破开。昨天沈国栋和赵双喜俩人破冰,用的时间长。

今天干活的人多,俩人用冰穿子凿冰,一个人拿着铁锹撮碎冰,比昨天就快了不少。

腾出手的人,在岸边拢起一堆火来,烧上点儿热水,谁累了就去烤烤火,喝口热乎水。

众人一顿忙活,最后的冰被破开。

冰窟窿打透,然后用铁锹将浮冰清理干净,这时,水面上浮起一层小虫。

沈国栋拿着铁锹,在冰窟窿里用力的搅合好一会儿,这才停下来,静静等待着。

刚刚砸冰层那么大的动静,鱼群受到惊吓会躲远。

冬季江面冰封,冰层下的氧气含量不足,沈国栋特地用铁锹搅和一阵,就是为了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水中的鱼这一冬天都处在氧气含量极低的状态下,它们自然能感受到水中氧气的变化,慢慢聚拢到冰窟窿附近来呼吸新鲜空气。

过了一会儿,就见到冰窟窿的水面上冒出的气泡越来越多。

沈国栋喊了一声成了,立刻拿起搅捞子,也就是网眼儿挺大的捞网,迅速伸到水中,在冰窟窿里转一圈提上来。

这一网收获可不小,大大小小的鱼,还有蛤蟆,装了小半网。

沈国栋将捞网扣在一旁的雪地里,那些鱼在雪地上蹦鞑一会儿就冻僵了。

蛤蟆最有意思,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