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啊!(1 / 2)

“住寂风的祖宗?”

肖娟听得一愣。

她还没听过这样的说法。

李启文带着她们来到了茶桌旁,坐下身来。

拿过桌上的小铜炉,他往里面加了些核桃壳,用纸条引燃,将茶壶放了上去,慢悠悠的烧着水。随后才看向肖娟问:“你觉得什么是佗寂风?”

看着他行云流水的操作,肖娟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子,老实回答:“我之前装修房子的时候,倒是了解过一些。

这种风格好像是追求自然,都用实木,亚麻之类的天然材料,不用人造的材料。

而且经常用枯枝,枯叶之类的装饰品,色调也都是比较土的那种,比如深棕色,米白色之类的。但在市里用实木装修,那个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所以我就没敢往这个方向装修。”

“不光成本高,技术和审美不到家的话,还很容易装成毛坯风。”

李启文开了句玩笑。

“对对对!那个设计师就是这么说的。”

肖娟笑着拍了下手。

李启文慢里斯条的把茶盅,茶碗一一拿出,放在炉旁,一边随口讲解:“佗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贫穷、简陋与孤独。

但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赞颂简朴、自然与真实美的理念。

佗强调的是事物的内在价值,崇尚那些未经雕琢、原始而真实的形态。

比如粗糙的陶器、自然材质的家具,还有简约的茶室布置。

寂这个词,它原本的意思是旧化和生锈,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对岁月痕迹和历史沧桑之美的欣赏。比如如旧木头的裂痕、瓷器上的缺口或者褪色。

这两者加起来,才是你口中的佗寂风。”

“哇!好专业!”

肖娟听得不明觉厉,好奇问:“李先生你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巧得很,我就是个搞设计的。”

李启文笑着摊了摊手。

“怪不得你这么专业!”

肖娟恍然大悟,随即好奇问:“那你家这个很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宅,再加上简约的茶室,不就是佗寂风吗?”

李启文闻言一笑,回手指了指身后的宽幅大字:“如果是佗寂风,那么这幅字写的就不是道了,而是禅“为什么?”

肖娟不解。

“因为佗寂风本就是脱胎自日本14世纪的茶道美学,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本身就和中国的佛教禅宗文化一脉相承的。”

铜炉中的水开始慢慢加热,响起了丝丝水声。

距离水烧开还有一阵子,李启文就给她们解释了起来:“日本在南宋之前,是没有茶叶的。南宋时期,日本有个叫荣西的僧人,来到中国学佛,师从虚庵禅师修行。

虚庵禅师是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嫡孙,是禅宗的高僧。

荣西和他学习了禅宗佛法,也把茶种带回了日本。

从那之后,日本才开始种茶叶,所以荣西也被成为日本的茶祖。”

听着李启文娓娓道来的讲解,肖娟听得入神。

这种故事她还是头一次听到。

“禅宗是佛教里的派别吗?”

她似懂非懂:“我只知道日本的佛教好像是鉴真东渡的时候传过去的。”

“那倒不是,要更早一些。”

李启文拨着铜炉里的核桃壳,让它们燃烧得更充分:“鉴真东渡是8世纪的唐朝末年,天宝年间的事。但日本的佛教是6世纪的唐朝初年就传过去了,当时是高句丽的一位僧人从大唐学了佛法,传去了日本。而且当时传过去的,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成实宗和三论宗。

禅宗是7世纪的唐朝中叶,六祖慧能时期正式确立的,荣西学的就是禅宗佛法,所以荣西也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

“好复杂…”

肖娟听得云山雾绕,但却不明觉厉,连带看向李启文的眼神都变得有些崇拜了。

“确实比较复杂,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也没必要了解得那么详细。”

李启文听着茶壶中的水响渐渐加大,就伸手拿过茶叶罐,用茶匙取出茶叶,放进茶漏中,准备冲泡。一边操作,他一边继续解释:“但荣西只是带回去茶叶和禅宗,真正的茶道,是在南宋末年才传过去的。

当时日本有个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过程中,见识了寺里的茶宴仪程,才学回日本去的。

但那时候茶道还没有在日本盛行,一直到十六世纪,日本的丰臣秀吉时代,也就是明朝中后期,日本的茶道高僧千利休,才让茶道开始在日本盛行的。

千利休修的就是禅宗,他担任过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织田信长死了之后,他就跟了丰成秀吉。他推行的草庵茶道,就是以佛法修行得道。

他认为追求豪华住宅,美味珍馐是俗世之举。

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才是佛之教诲。

住寂风就是照搬了草庵茶道的这一套,形成的装修风格,走的是禁欲系风格。”

肖娟听得如梦初醒,大为赞叹:“原来是这么回事,搞了半天,原来佗寂风是咱们自家的东西?”“那也不用这么抬举,这个风格,只能说是学了个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