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对倭宣战和进军路线(2 / 3)

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华、倭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这份布告一出,也就宣示着自1840年以来,东华与倭寇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全部作废,倭寇在东华的一切特权全部免除。

军营里一片欢腾,王凌也暗自松了一口气:历史还没变,我还有优势。

同时,王凌在心里也吐槽了一句:战争都特么已经打了四年了,军民伤亡了上千万,到现在才宣战,搞的前面这四年的仗就是军事冲突一样。

其实,之所以现在才发表对倭宣战,除了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不用担心被断绝外来物资渠道的缘故,还有“抓紧时间上车”的心理在里面——

好不容易硬挺着干了四年的仗,眼瞅着小鬼子已经瘸了,全世界最强大的那个大肌霸也亲自下场了,这时候不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选边站队、赶紧上车,那战后瓜分利益的时候还有自己的份嘛?

那前面四年的仗不是白打了?

后世的子孙要是追究起来,大家岂不是都成了民族罪人?

……

对倭宣战这件事对独立团来说也有好的一面:所有人都自觉的加强了训练的强度。

所有人都知道,宣战不仅仅只是口头上喊一喊的事情,接下来肯定要有大仗要打的,不抓紧时间训练自己的本领,搞不好就不敢趟了。

王凌对于这种事情自然乐见其成的,默默的给全团加强了营养补充,好维持他们的体力。

12月23日,《滇缅路共同防御协定》签订,英方在纸面上同意东华出动武装力量来保卫这条仅剩的运输大动脉;26日,中英签订军事同盟协定,果脯开始挑选精锐部队组建远征军,准备入缅作战。

1942年1月1日,大队长在山城发表“1942年新年致辞”,称“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同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国家的联合宣言(即“二十六国公约”),保证互相援助,不与敌国缔结单独停战协订或和约。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由米利坚总统提议组建东华战区,由蒋出任东华战区统帅,并致电于蒋,次日,蒋回电同意。

东华正式成为盟军的一个战区,由大队长指挥各国军队在东华、T国、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地区和缅北境内对日作战,并拟组织联军参谋部,根据协定,东华战区统帅的指挥权是独立的,不受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管制。

1月4日,鬼子大本营宣布成立第十五军,下辖第三十三、第五十五和近卫第一师团,全军六万余人,已超过英缅军的总体实力。

自1月4日起,鬼子分两路向缅南的土瓦、毛淡棉发动进攻。

同月中旬,第五军军长杜中将携司令部进驻DL,第五军当中最精锐的尖刀、全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的二百师,擦着禅达的边进驻了保shan。

1月下旬,远征军先头第六军第一部开抵滇缅边界,因不列颠政府心存疑虑,故远征军没有跨越国境线,全部驻屯在国境线伏击,同时,国内加紧了远征军的动员,共动员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共10个师约10万余人。

与此同时,一封电报拍到了独立团团部:滇西独立团划入第5军作战序列,番号不变,为第5军直属部队。

滇西独立团正式成为了远征军的一员。

1月31日,鬼子占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

2月初,英缅军接连战败,缅东重镇土瓦、毛淡棉相继失守,鬼子兵锋直指缅南重镇、港口城市仰光,不列颠政府开始请求果脯入缅防御,但双方在指挥权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虽然双方在一些细节仍然有所争执,但大军入缅已成定局,远征军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远征异域。

2月10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召开军事会议,王凌带孟凡了、刘海荣和赵德柱参加会议,随行的是三辆T-214和一个警卫班。

说是开军事作战会议,但是在一堆中将、少将的面前,王凌这个小小的上校团长只有听喝的份,给个椅子坐已经算是优待了,没把他这个小年轻拎出来点两句,那真就是看在他舅舅的面子上了。

整整两天的作战会议,从开始到结束,王凌一句话都没说,全程看着这些高级军官们部署了一个宏大的作战计划,然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行军路线。

按照计划,王凌之滇西独立团为第五军殿后,在第五军军部前移之后开拔,但最迟要在2月19日开拔,由禅达经行天渡过M市到达畹町,抵达畹町后等候军部的指示进入MD境内,最迟于3月初抵达缅北军事重镇腊戍,然后由军部下达指示进行下一步行动。

简单来说,军部的大佬们压根没想着独立团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只要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就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凌在杜中将问他独立团的情况的时候,他藏拙了。

杜中将问他滇西独立团现在有多少人、多少装备,他回答说:“报告军座,职部现有四个营三千余人,小山炮两门、迫击炮十二门、轻重机枪百余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