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卫青也救不了他。
那是以五千步卒对战八万匈奴骑兵,还能斩杀万敌的将军!
【秦念:他领万骑出雁门,遭遇左贤王,大败而归。】
【秦念:为了推卸责任,他谎称抓到的俘虏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对付汉军,因此他才会战败。】
这里秦念真不是在故意贬低公孙敖。
《汉书》记载公孙敖败归后对汉武帝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这个“故”字,就是在推卸战败的责任。
秦念不怎么相信《资治通鉴》的记载,但其中直言“敖失亡多,因诬‘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这段,和她对这段历史的判断不谋而合。
【秦念:于是你就诛了李陵的母、弟、妻、子。但事实上,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
【刘彻:……】
刘彻愣住。
在秦念的言语中,他看到了一个被愚弄的昏君。
李广现在完全不想自杀了。
他必杀公孙敖!
卫青忧心忡忡,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救下公孙敖。
霍去病也沉默了,只能看着李敢殴打路博德。
这李陵……
唉。
………
刘启原本因赵匡胤给李广讨封,而对李广更为厌恶。
可当看到李陵的境遇,叹了口气。
………
秦念同情李陵的境遇。
她自幼练武,天然对武将有着极高的喜爱。
尤其是那些战绩非凡的武将。
得知全家被诛后,李陵派人去刺杀了李绪,差点被大阏氏所杀。
是匈奴单于将他藏在北方,等大阏氏死了才回来。
此事之后,“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之后李陵开始助匈奴攻汉,作为偏将参与了对李广利的追击战,转战九日后退兵。
后来又协同匈奴大将偃渠于浚稽山围商丘成,不利而退。
其实秦念最厌恶勾结异族的人。
但李陵实在是太惨了。
有人认为李陵战败时就该以身殉国——
没错,若是李陵在当时殉国,华夏又将多一位毫无争议的悲壮将军。
可如果公孙敖成功将他接回去,会不会就是留有用之身为国效劳?
在被处以族刑之前,李陵并没有为匈奴效力。
可惜他等来的不是汉朝的援救,而是家人皆死的消息。
此时的李陵愤而叛汉,说实话,秦念能理解。
这种理解并不是认可李陵叛汉。
假设她有机会决定叛汉后李陵的生死,她会毫不犹豫请李陵去死。
她只是惋惜这样一位将才。
从“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也不难看出:李陵并未得到匈奴的信任,只有遇到大事,才会被匈奴单于召见。
李陵对汉作战的战果也并不出彩。
——秦念私心希望这是因为他对汉军心怀旧念,未尽全力。
——当然,这只是因为她同情李陵,才有这样的私心。
李陵终究是叛将。
即便没有在《史记》和《汉书》中找到李陵杀伤汉军的实际记载,但都已经替匈奴出征了,不可能不对汉军造成伤亡。
她在聊天群里隐去李陵叛汉的部分,是希望他在刘彻的剧本里有一段没有争议的人生。
【秦念:说完李家,那就说说你的帝国双璧,卫霍两家。】
秦念隐去了李陵助匈奴攻汉。
刘秀犹豫片刻,没有出言。
终究是大汉先负李陵。
………
从秦念骤然转移话题,刘彻就猜出李陵必然在被处以族刑后叛汉。
无论是归汉、自尽、还是久陷匈奴但未叛汉,秦念必然都会提及。
唯有叛汉,秦念才会为李陵隐瞒。
但刘彻没有追究。
他不会再让李陵孤军深入,亦不会在情况不明之时听信公孙敖这种败军之将的推诿之词。
【秦念:九年后,你跑去泰山封禅,还非要带上年幼的霍嬗。大概是因为舟车劳顿,霍嬗不久后暴卒,霍去病绝后。】
【秦念:泰山封禅,好玩吗?】
刘彻只觉额角青筋直跳。
带去泰山封禅,明显是因为他疼爱霍嬗。
不想却是这样的结果。
【刘彻:朕不会再行此事。】
“骠骑将军,节哀。”
李敢痛揍路博德一顿,但怒火未消。
看到霍去病绝后,李敢冷笑道。
他清楚卫青必保公孙敖,霍去病则必然维护卫青。
李家跟卫霍两家已是势同水火。
“同哀。”
霍去病没动手揍李敢,是因为李陵的境遇与公孙敖有关,而公孙敖是他舅父的恩人。
所谓同哀,当然是指李家李广李敢皆死,李陵亡族。
【秦念:是不带霍嬗去,还是不去泰山封禅?】
图穷匕见。
见秦念质问刘彻,李世民以为这是始皇后人不满汉帝效仿始皇帝。
【刘彻:难道朕的功绩不足以泰山封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