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对手(1 / 2)

宽大的办公室内。

助手小王给周宏伟算了一笔账,把金立酒厂目前的运作细节全都详细的列了出来,甚至精细到了员工、水电、运输等各项成本。

“抛开白酒酒体的成本外,我们可以计算玻璃瓶3毛钱,贴标和喷码、人工工资成本和水电费、粮食的运输成本每斤各1毛。”

小王用笔在纸上写着:“我们全部都按最高价格来算,一瓶金立特曲的成本也就在1.5元左右,甚至有可能会更低。”

“五斤粮按当前市场价格在2元钱上下浮动,以后除非粮食会降价,否则怎么看这家酒厂都是稳赚不亏的。”

“赚粮。”

小王看向周宏伟:“我已经细算过了,他们每瓶白酒大概可以赚2斤粮左右。而粮食又是硬通货,随时可以变现,只要他愿意,每瓶白酒至少净赚8毛钱。”

“关键……”

小王继续道:“周总,他们不缺销量。”

至此,周宏伟的心中已经是波涛汹涌。

小王原名王汉生,是他花费重金从京都请来的高才生,曾在澳洲留学读博,主修金融系,副修企业管理和社会关系学,可谓是当今为数不多顶尖人才。

当周宏伟看到王汉生如此表情的时候,心中便已经知道这个金立酒厂的存在已经对他的生意产生一些影响了。

至少在他代理的白酒品类里成为了碍眼的所在。

安北县的市场就这么大,别人多吃一口,他就少吃一口。

以往都是他周宏伟在别人碗里捞肉吃,今天眼睁睁的看到自己碗里的肉被别人夹走一块,这让他心里仿佛有一群蚂蚁在爬。

关键是代理商这名头听起来简单,其实真正操作起来还真没那么轻松。

淮河大曲是这些年在华东、华中以及华北一代强势杀出的一匹黑马,凭借着强大的广告营销策略和亲民的价格,短短不过三年时间,竟是跟有着“平民皇帝”的二锅头在销售市场打的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当初周宏伟拿下淮河大曲的代理时可没少下工夫,找关系走后门就花了不少钱,最终以每个月最低拿货50000瓶的门槛拿下了淮河大曲在安北县的独家代理权。

自此以后,只要是在安北县的范围以内,所有淮河大曲的销售大权全都掌握在了周宏伟手里,而整个安北县只要有人去买淮河大曲这款酒,他周宏伟就有钱赚。

按理来说安北县总人口近110万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县城,按照每个月30天来计算的话,50000瓶白酒的门槛算下来每天不过1600多瓶,满打满算还不到280箱。

各个地区和乡镇分发下去,每个地方还不到2箱酒。

这点量对于安北县的消费能力来算,根本不够看。

加上他之前就代理着五粮液和西风两大品牌,对白酒的营销渠道建设以及市场规模早就很了解,所以周宏伟想都没想就把合同签了。

事实也如他所想,在他签约的这一年时间里,淮河大曲每个月的销量都不低于50000瓶,甚至高峰期会翻了整整一倍。

原本淮河大曲的这桩生意是完全不用管的,可就在这几天偏偏出了问题,眼看就要月底了,淮河大曲的销售报表上显示竟然还不到10000瓶,周宏伟这才注意到这件事,赶紧安排王汉生调查具体情况。

按照和淮河酒业签订的代理合约,周宏伟每个月最少要从酒厂拿货50000瓶,卖不出去的话只能放在仓库里。

淮河酒业每隔三个月会派人到地方上了解情况,如果市场占有率连续半年达不到20%的话,那么酒厂将取消当地代理商的代理资格和权限。

好巧不巧,下个月正是淮河酒业总部来抽查的时候。

这让周宏伟心中很是不爽。

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以前周宏伟单是凭借淮河大曲这一项生意,每个月轻轻松松至少净赚十万元。

而现在,却眼睁睁的看着每个月十万白花花的钞票流进别人的口袋。

他周宏伟自然忍不了。

可就在刚刚,公司的智囊王汉生已经把账目给他算的明明白白,想要通过同样的方式去乡下“以粮换酒”是不太可能了。

金立酒厂再小也是生产方,是厂家。

它可以用一瓶白酒换五斤粮食回来还有得赚,但淮河大曲不行。

周宏伟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毕竟是代理商,是做渠道的,主要的运营逻辑是中间商赚个差价而已。

如果他也用一瓶淮河大曲换五斤粮食回来的话,恐怕会亏得裤衩子都不剩。

成本就要六块钱,每瓶酒他还要倒贴厂家三块五。

这不是裤裆里拉二胡——瞎扯蛋了嘛!

“小王,赶紧想想办法。”

周宏伟大手一挥:“你这个从国外回来的高才生,今天算是派上用场了。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必须要让淮河大曲的销量上去。需要人,我给你调人。需要钱,我就给你拿钱。放心,比人脉比资金,这个金立酒厂连根毛都算不上。一件事,我要你用最快的速度让那个什么金立酒厂消失。”

“什么金立特曲,上不了台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