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油锅里的甜(1 / 5)

一、便利店旁的煤炉与带油香的指尖

和平里社区的&bp;“惠民便利店”,铁皮棚顶在凌晨的薄雾里泛着冷光,我守在刚理好货的货架后,指尖还沾着冰柜里霜的凉意。每天凌晨&bp;4&bp;点半,菜市场入口总会准时传来&bp;“哗啦&bp;—&bp;吱呀”&bp;的声响&bp;——&bp;是张桂英在抖开铁皮小车的支架。那小车跟着她&bp;8&bp;年了,车斗边缘的漆皮掉得露出铁皮,却被她用银色胶带贴了圈边,说&bp;“别刮着孩子”;车把上挂着两样东西:粉色的小水壶(乐乐去年生日,儿子从工地寄来的,印着圆滚滚的卡通小熊,壶盖的绳子断过,她用红绳重新编了个结)、旧布包(里面装着面团和鸡蛋,布是老伴生前的枕套改的,洗得发白,却总叠得整整齐齐)。

她穿着件碎花围裙,藏青色的底布上印着淡黄色小菊花,领口磨破的地方缝着朵米白色补花,针脚歪歪扭扭,却是用儿子小学时穿的白衬衫布改的&bp;——&bp;儿子那时总在围裙上蹭铅笔灰,现在布上还能看见淡淡的印子。左手攥着根铁钩子,是用旧钢筋磨的,钩头磨得发亮,用来翻煤炉里的炭;虎口处的老茧泛着淡褐色,比便利店的硬纸板还粗糙,是常年捏面团、翻油条磨的,冬天裂的小口刚长好,还留着浅粉色的印子,她总在口袋里揣着管护手霜(社区医生送的,柠檬味,她舍不得用,只在裂手时涂一点)。

她的铸铁煤炉就摆在便利店斜对面的老槐树下,炉口积着层薄炭灰,却被她擦得发亮,连炉脚的锈迹都用砂纸磨过。炉边挂着块粉色小抹布,是乐乐去年用旧的毛巾,边角起了球,她剪去毛边,缝了圈蕾丝(从邻居家旧窗帘上拆的),用来擦溅在炉身上的油星。每天生煤炉时,她都会蹲下来,动作轻得像怕吵醒巷子里的猫:先用火柴点燃揉成团的废纸,待火苗窜起半寸高,再慢慢添碎炭,每添一把就等几秒,让火均匀烧起来,最后才敢加整块的炭&bp;——“火太急会呛着楼上的张奶奶,乐乐也怕烟,一呛就咳嗽”,她总跟我这么说。有次风大,火星子溅到围裙上,她赶紧用抹布拍灭,却先摸了摸煤炉旁的小凳子(乐乐坐的),怕烫着孩子。

我整理冰柜时,总看见她在油锅里翻油条。面团是前一晚和好的,放在陶盆里,用棉被裹着醒了整整一夜,她掀开棉被时,面团会散出淡淡的酵母香。她揪起一块面团,在案板上揉两下&bp;——&bp;手掌按下去,面团能慢慢弹回来,这是她的老经验:“面软了炸不脆,硬了嚼不动”。揉好的面团捏成条,用刀在中间划三道小口,指尖捏着条的两端轻轻抻一下,再慢慢放进滚油里&bp;——&bp;油要烧到七成热,冒青烟却不冒烟,她用长筷子轻轻碰一下油面,筷子尖冒小泡,就知道火候正好。油花&bp;“滋滋”&bp;响,她用长筷子快速翻两下,油条就鼓了起来,金黄酥脆,油星溅到手上,她只是甩甩手,说&bp;“习惯了,不疼”。

给老顾客装油条时,她总多夹半根,动作自然得像给家人添饭:“李叔,您牙口不好,这半根炸得嫩点,中间是空的,好嚼”,说着就用油纸把油条包成三角包,怕油渗出来;“王婶,甜粥少糖,我给您多盛了一勺,里面放了红豆,您爱吃”,粥碗是搪瓷的,边磕了个小口,却是她特意留的,说&bp;“这碗保温,粥不容易凉”;刚搬来的年轻租客小张总买蛋饼,她记得&bp;“小张:蛋饼不放葱,多刷酱(甜面酱要混点豆瓣酱)”,写在牛皮小本子的第一页,字迹被油浸得有点模糊,却用红笔描了三遍。

乐乐每天早上都会坐在煤炉旁的小凳子上,手里捧着粉色小水壶,脚边放着个铁皮小盒(里面装着他的彩笔和画纸)。张桂英总会先冲半杯温蜂蜜水&bp;——&bp;蜂蜜是老家亲戚寄的,她舍不得吃,全留给乐乐;水温要刚好,她会先滴两滴在手腕内侧试温,不烫不凉才递给孩子:“慢点喝,润润嗓子,等会儿去幼儿园别咳嗽”。有次乐乐哮喘犯了,抱着胸口咳得直弯腰,小脸憋得通红,她赶紧关了煤炉的风口,抱着孩子蹲在摊旁,一手托着孩子的背,一手喂温水,动作轻得像抱易碎的瓷娃娃。煤炉上的甜粥溢了出来,流到炉身上&bp;“滋啦”&bp;响,溅起的油星烫了她的手背,她却顾不上擦,直到社区医生骑着电动车赶来,给乐乐喷了药,她才松了口气,后背的围裙都被汗浸湿了,贴在身上凉飕飕的。那天剩下的油条,她全用干净的油纸包好,送给了收废品的大爷:“凉了不好吃,您拿回去当早饭,配点粥,别浪费”,大爷要给钱,她却摆手:“不值钱,您别客气”。

上午&bp;10&bp;点收摊时,她会推着小车去幼儿园接乐乐,路过便利店时,总会停下来,买一包最便宜的苏打饼干(一块五毛钱,乐乐下午点心不够吃,这个不甜,不刺激嗓子)。我多给她两包,她却摆手,手指捏着饼干袋,指节有点发白:“不用,一包够了,省点钱给孩子买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药盒&bp;——&bp;塑料的,是社区发的,里面装着乐乐的哮喘药,分早中晚用小格子装着,药盒上贴着张黄色便签,用圆珠笔写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