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有两千多斩过鞑子头的好汉子!(为盟主循序渐进加更)(1 / 2)

乾清宫暖阁里。

英国公张惟贤跪在中间,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希皋跪在两边。三个人脑门紧贴着冰凉的金砖地,穿着素麻孝服的身子因为喘粗气微微发颤。

“臣等愧对太祖成祖,愧对大明列祖列宗啊!”张惟贤猛地直起腰,老泪纵横,“臣的祖上……竟,竟糊涂透顶,占了顺天、永平二府的军屯田五万亩……臣今天愿意全数退还,一分一厘都不要!求陛下看在先祖靖难那点微末功劳的份上,宽恕先人的罪过吧!”

说完又是“咚”地一声重重磕头,脑门撞在金砖上,声音闷得像敲鼓。

朱由检坐在蟠龙御椅上,手指头无意识地敲着冰凉的青玉镇纸。镇纸下面压着三份墨迹还没干的请罪奏章——字字写得像在哭,都是替他们那些早就死了、现在又被翻出来“问罪”的靖难功臣祖宗求情的。

这三位国公爷本人,或许没那么贪(至少张惟贤还算过得去),可他们享的富贵,哪一分不是靠祖宗当年鲸吞军屯田亩攒下的?就跟江南那群装模作样的勋贵一个德性,明面上“两袖清风”,暗地里盐茶丝绸的好处全进了自家腰包,税赋一文钱不交,还自诩清流!他们就没想过,朝廷这棵大树要是倒了,他们这些窝里的蛋还能有好?

“臣……臣祖上也糊涂,占了宣府军屯一万八千亩……”成国公朱纯臣把肥胖的身子伏得更低了,声音带着哭腔,可仔细听,里面还夹着一丝肉疼,“臣……臣愿意献给陛下,充作军饷,赎祖宗罪过的万分之一……”他特意报了个零头,好像这已经是在割他的心头肉了。

定国公徐希皋深吸一口气,猛地挺直腰板抬起头,嗓子因为激动都哑了:“臣的罪更大!先祖在蓟镇、昌平,强占了民田和军屯五万亩——臣没脸见人了,愿意全数归还朝廷,一寸地都不留!恳请陛下重重责罚,也好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他报的数跟张惟贤一样,可态度显得更诚恳。

“好!”朱由检猛地一拍巴掌,脸上露出点笑意,“定国公忠心赤诚,是勋戚里的好榜样!”

五万亩?徐家经营了二百多年,这点地怕是连个零头都算不上!不过这态度比朱纯臣强多了,都是国公,张惟贤、徐希皋都交出五万亩,你朱胖子怎么才一万八?你家祖上贪的少吗?

不过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十一万八千亩……能抵得上一千一百八十颗鞑子脑袋呢!

最重要的是,得赶紧把这些地分给在蓟镇立了功的那些勇士!

只要这些蓟镇兵成了朕的死党,御马监那两万多号人(带把的不带把的)就都能牢牢攥在手里了。

勋贵们把持的京营?账面上十几万,实际能有几万?能打的……天知道有没有几千?

所以,优势在朕!

崇祯站起身,踱到三人跟前,脚步轻得没声,可那压力却像山一样压下来。“赎罪田,议罪银……罪越大,交得越多;交得越多,罪就越小。”声音不高,可每个字都敲在人心坎上,声调猛地一提:“三位国公爷,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陛下圣明!天恩浩荡!”三人冷汗直冒,磕头如捣蒜。

“十一万八千亩……”朱由检心里默算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目光却像刀子一样扫过朱纯臣那趴着的肥硕后背,“嗯,成国公这一万八千亩……算得挺精细。够买一百八十颗鞑子脑袋了。”他故意停了一下,满意地看着朱纯臣那肥厚的肩膀不受控制地抖了一下,才慢悠悠地接着说:“可蓟镇那一仗,砍了七千三百颗鞑子脑袋!京城里的勋戚要是都像三位这么明白事理,忠君报国,这窟窿……总能填上吧?”

张惟贤袖子里拳头攥得死紧,皇上这是开价了,七十三万亩……还差六十多万,而且这还是京城勋贵要吐出来的数!

这心……可真够黑的!

可想起积水潭校场上那串成林的盐腌人头,想起那三万蓟镇兵对皇帝死心塌地的样子,他牙一咬,从嗓子眼里挤出声音:“臣……臣等愿意去联络各家,一定为陛下……凑够田亩!也好……也好显显咱们勋戚报国的心!”

三个人躬着身子,一步步倒退着挪出暖阁,每一步都沉得像灌了铅。

朱纯臣落在最后头,宽大的素服后背湿了一大片,全是冷汗。刚才皇帝那看似随意的一瞥,还有提到“一万八千亩”时那若有若无的冷意,让他心里直冒寒气,差点尿了裤子。

可一想到那七十三万亩的“献田”额度,他的心就疼得一抽一抽的。

这七十三万亩还是京城勋贵要出的血……下面还有一大帮世袭的武臣等着放血呢!

更可怕的是……皇上清完了田,会不会接着整顿蓟镇、宣府、大同、昌平四镇和京营的空额?对朱纯臣来说,这事儿更要命!

因为他一直当着三大营里人数最多的五军营的提督总兵……五军营的兵额有十几万!可实数只有几万,剩下的全是空额。就算是实数,也被上上下下的军官“占役”占去了不少。

不查还好,真要严查起来……他都不知道要交多少赎罪田、议罪银……他贪的太多了,这可怎么办?

……

“魏伴伴。”

乾清宫里,朱由检的声音冷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