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2 / 3)

拾贰章纹 穆左 4665 字 2016-08-25

子不堪受辱自缢而亡,却激起了忠心老臣的护国之心。他们想拥立远在边陲的先皇之帝继位,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逼宫叛军此时早已进了京城。待到先皇之弟赶到新主已经继位,他自己却成了叛臣。无奈之下皇弟只能强攻京城,两军对垒数月,有人眼见夏国内政混乱,趁机跟着造反。那些曾经因为战功而被分封在外的诸侯或是拥有军权财力的将军大夫纷纷自立,名义上各自拥戴新主或是先皇之弟,暗地里却是为自己攻城掠地。大夏国因为皇位之争而变得四分五裂,无人再去彻查十二纹章失窃之事。天下俨然回到了夏祖皇帝之前的乱世。

转眼间又过了百年,如今中原大地列国并立。关中仍为夏国,只是江山早就易主,原先的皇位之争到头来成全了别人,外戚洪氏鸠占鹊巢自立称王。江南之地为吴越国,西南为楚国和巴蜀所有。辽东之地寒冷异常,被胡人所占,中原人称为北海国。中原腹地为尚、代、卫、晋四国瓜分。

诸侯之间此消彼长,争斗不休却无人再敢称帝,只自谦为王。一来自身实力不及夏祖皇帝,害怕贸然称帝会被天下共伐,二来自夏国势微之后天下就忽然风起一股传说,言:“夏之所覆,盖失社稷灵物尔。复得者可为天下共主。”

此言一出各路诸侯自然在攻伐兼并的同时又多了一项任务,那便是想尽办法查寻已失百年的灵物十二章纹,他们认为此等灵物乃是天命神授,得到它方才有称帝的资本,而中原的命运也就掌握在这拥有十二纹章之人的手中。

“那后来呢?”一个总角小童站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听着。

老者坐在石凳上抚弄着子桃木制成的拐杖,摇了摇头,“身处乱世哪里会知道明天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小子,时候不早了,你还是赶紧回家吧。”

小童见老者不像是有再继续要说下去的意思,无趣地走开了。

老者端起石桌上的茶碗咽了一口茶,浑浊的眼神中忽然闪烁起来。他慢慢从靠在树上的行囊中拿出一把木筑,一边击筑一边自顾自地唱起了小曲儿:“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在这并不热闹的村镇中,没有人知道他在唱着什么,即使有人知道也会装作漠不关心,因为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忙碌,谁会有时间去听这样一首悲凉的曲子呢?这样恐怕只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生逢乱世,不知何日身死家灭而徒增伤感罢了。

不过就在离老者不远处的街口还的确有那么一个人在驻足聆听。他是一位年纪大概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公子。虽然穿着上刻意掩饰了不少,但在眉宇之间却还是流露出一股不同于寻常百姓的英气。

“阳儿,为什么还不走?”一双有力的大手按在了少年的肩膀上。

“父亲,那边老者所唱的可是《诗经》中的篇章?”少年回过头问道。

大手收了回去,它的主人是一位中年男子。清瘦的面庞略显憔悴,不过眼睛却是炯炯有神。

“阳儿说的不错,那正是小雅里的一篇,写的是军队中长期在外的将士思念故土和亲人,想来那位老丈原是军中之人。如今天下诸侯并起民不聊生,多少男儿背井离乡,妻儿不得团聚。大部分人只能战死沙场,做那河边枯骨,一缕魂魄在外飘荡不得还乡,纵使侥幸能够在战场上活下来折返故里,恐怕也是数年之后的事情,家中早已物是人非了。”中年男子不无感叹地回答道。

“原来是这样…..”少年眼中忽然一暗,喃喃地自语道:“故国难回,家人难聚,孩儿也十分想念娘亲…..若不是……”

“好了,我们该出发了。”中年男子打断了少年的话,“现在这里还是楚国地界,如今夏楚结盟,若是我们的身份被楚国人发现了,定会把我们送回去的。”

男子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拽住了少年的衣袖,将他拉进了停在一旁的马车里。

“走吧。”男子掀起了马车帘子的一角对坐在前头的车夫说:“出了城我就会把钱付给你。”

车夫点了点头,一扬鞭子,马车便缓缓地向前驶去。

“站住!”执戟的门卫拦住了去路。“马车上是什么人?我们要检查。”

听闻此话中年男子下了车走上前来施礼道:“这位官爷,小的是夏国的商人要到蜀地做些小生意,车上是些金银细软并无它物。”

“哦?做生意的?”门卫走到马车前用长戟挑开帘子往里面望了望,问:“这里坐着的小孩是谁?”

“啊,那是小人的犬子,从小体弱,所以就没有下车。”中年男子一边说着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一锭金子递给门卫。“小人着急赶路还望官爷行个方便。”

门卫接过金子笑了笑,“如今兵荒马乱你们做生意的也不容易…..也罢,就放你们过去吧。”

“若是如此,小人万分感谢!”中年男子见状连忙再次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