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昆虫的家谱(2 / 3)

虫潮沸腾 紫烟瀑布 4879 字 2016-08-30

历史上唯一彻底灭绝了的家族;古网翅类的灭绝可能和赖以生存的木本蕨类的衰落密切相关。

蜻蜓目蜻蜓科的虾黄赤蜻(Sympetrumflaveolum),又叫黄翅赤蜻,它们作为掠食者,在高海拔湖泊食物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另一个家族——多新翅总目,自3亿年前出现以来却一直人丁兴旺,并且在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后开始繁盛。它们中的代表小强,还成为了昆虫悠久历史和顽强生命力的代言人。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蟑螂所在的蜚蠊目其实是家族里的小字辈,一直到侏罗纪才迟迟登场。而石炭纪时已经存在的类似蟑螂的昆虫,其实是多新翅类的共同祖先,和现代蟑螂并不是一回事。

多新翅总目的祖先一支演化出了缺翅目(Zoraptera)和革翅目(Dermaptera,蠼螋),另一支则演化出了襀翅目(Plecoptera)的石蝇和包含了直翅目(Orthoptera,蝗虫、螽斯和蟋蟀)、蛩蠊目(Grylloblattidae)、螳?(可能在某些系统中无法显示,写作【虫脩】)目(Mantophasmatodea)、竹节虫目(Phasmatodea)和网翅总目(Dictyoptera)的大杂烩。

网翅总目的祖先是一群类似小强的昆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后代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支成为了纯粹的肉食者并进化出了教科书式的捕捉足,这就是螳螂目(Mantodea)的螳螂;一支则占据了枯枝落叶层的生态龛,扮演起分解者的角色,也就是蜚蠊目(Blattodea)的蟑螂;蟑螂在演化后期开始出现强烈的木食性和社会倾向,以至于其中一支走上了真社会性的道路,在过去,这些真社会性的蟑螂被划分在等翅目(Isoptera),但现代的分类手段告诉我们等翅目,也就是白蚁,其实也是货真价实的蟑螂。

蜚蠊目姬蜚蠊科的德国姬蠊(Blattellagermanica),是最常见的家居蟑螂之一。

大约在3.7亿年前,半翅目(Hemiptera,包含了蝽和蝉,曾经是两个目)及其近亲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开始出现,一同演化出来的还有它们用来进食流体的刺吸式口器。半翅目以及随后分化出来的啮虫目(Corrodentia,啮虫和寄生性虱)还和之前出现的昆虫一样,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相似,没有蛹的阶段。

半翅目蜡蝉科的龙眼鸡(Pyropscandelaria)吸食龙眼、荔枝等果树的汁液,虽然长相漂亮但仍被看作农业害虫。

让昆虫化蛹成蝶的——完全变态

但是接下来,昆虫的演化进入了完全变态的阶段:蝴蝶就是完全变态昆虫的代表,幼虫长得和成虫截然不同,需要一个蛹的过渡阶段才能发育成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例如毛毛虫,其实是自主性的胚胎;而蛹则是完成从幼虫到成体巨大变化的过渡阶段。幼虫结构简单,只负责大量的进食和能量转换,而到了成虫则开始专注于求偶和繁殖;由于成虫和幼虫巨大的结构差异,它们还能各自进军到不一样的生态龛。这些特性让完全变态昆虫最终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在晚石炭纪,完全变态昆虫已经初现雏形,但直到被子植物崛起才开始飞黄腾达。

昆虫的演化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和其他生物紧密联系着的。从出现的第一天起,昆虫和植物就成了一对好基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多人错误的以为吃植物的昆虫就是害虫,实际上只有在生态系统失控时(比如发生自然灾害,原生植被被夷平变成农田,入侵物种被人引进等等),植食昆虫和植物的平衡才会被打破。在自然情况下,植食昆虫和传粉昆虫是塑造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而植物的多样性反过来又大大提高了昆虫的多样性。植物为了对抗植食性的昆虫演化出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为了吸引传粉昆虫又演化出了丰富多彩的花结构;为了更为高效的釆食和传粉,植食昆虫的“军备竞赛”和传粉昆虫的“捆绑升级”,再加上随之而来的捕食、寄生性昆虫的协同演化,造就了今天令人乍舌的昆虫和被子植物多样性。

早白垩纪,被子植物开始了辐射进化,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外貌;而在被子植物的推动下,昆虫也出现了一次爆炸性的演化,奠定了它们在地球上的绝对优势,这就是以四大天王为首的完全变态昆虫的兴起。四大天王(BigFour)是昆虫学家对四个在动物界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昆虫家族的戏称,它们分别是:膜翅目(Hymenoptera,蜂蚁)、鞘翅目(Coleoptera,甲虫)、鳞翅目(Lepidoptera蝴蝶和蛾)和双翅目(Diptera,蚊蝇)。

在完全变态昆虫中,膜翅目的祖先首先分化了出来,最终成为了被子植物的主力传粉动物。其次自立门户的是鞘翅目和它的近亲们:其中一支是脉翅总目,包含了蛇蛉目(Raphidioptera)、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