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而去,西面是南京卫戍军重兵把守的几座城门,有了第1军的前车之鉴,沈发藻同样不敢去试探黄浩然的态度,南边的中华门正在激战当中,沈发藻也不会从这里出城,既然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没有了去路,沈发藻也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去处......
往北!取道南京市区去中山码头,黄浩然封锁了船队离开南京前往的消息,沈发藻依然认为中山码头边还有船在等着运送南京卫戍军渡江。
抢船离开南京,这是87师和他沈发藻最后的活路!
中山门失守之后,黄浩然将驻守在江边的最后一个新兵团调到了黄浦路一带打巷战,下关江面上不时有日本人的炮舰驶过,长长的江岸边只有一个宪兵团负责警戒,要不是日本人还没能将江阴要塞的沉船打捞干净,日本海军的舰队早就已经在江边实施了登陆作战了。
13师团的主力于29日凌晨出现在了长江对岸的浦口,幸亏黄浩然早早就将长江北岸的船只全部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13师团没有渡江的工具只能隔着长江往南京城里面打炮,下关区本来就是南京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居住区,这里的大部分房屋都是木制结构,再加上冬季的空气本来就干燥,日军的连续炮击和轰炸终于引起了几场大火,将许府巷一带烧了个干干净净,当沈发藻的87师赶到挹江门的时候,驻守这座城门的宪兵二团大部都赶往了市区的起火点救火,剩下的两个连官兵根本就没法阻挡住87师的几千官兵,被87师闯过了挹江门,跑向了江边的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又名下关码头,是位于南京市下关区长江南岸的一座渡轮码头。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晋在老虎山一带建立的军用码头白石步。时至南宋有长江六渡之一的龙湾渡为交通漕运往来之所。而现代的轮渡运输则是迟至清末宣统二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民国2年,津浦铁路局成立轮埠事务所,接管轮渡,轮渡事业转入国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一天下午,他向宋庆龄、汪精卫等人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于是遵照孙中山的遗愿,其灵枢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再安葬南京。
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南京当局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新码头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6日先生灵柩从北平沿津浦铁路南运,于5月28日抵达南京浦口火车站。灵柩转由浦口码头登上渡轮,在军舰护送下渡过长江,抵达下关码头,并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的附属候船室外面本来是一座公交车站,由于抗战的需要大量的运输工具,这个公交车站早在7月底的时候便停开了,所有的公共汽车都被抽调到了淞沪地区运送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自从汪焕之在下关运走了几批市民和南京城里面的屋子之后,日本空军便将中山码头当作了他们空袭的主要目标,公交站的设施都在轰炸中荡然无存,一块铁皮站牌孤零零的立在马路旁边,上面依稀还写着公交行驶的路线。
“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守码头的部队呢?这里的人呢?”
显得格外安静的中山码头让沈发藻非常的不安,这里,应该是人声鼎沸才对啊!黄浩然不是用这座码头运走了十几万人和大批的物资吗?船呢?人呢?总不能都让日本人炸到江底去了吧!
副师长陈颐鼎也瞧出了不对,现在的中山码头哪里还像在运转中的样子,老远就能看见候船室的屋顶上被日本飞机投下来的炸弹钻了一个大窟窿,里面都不用看,必定是满地的死尸!
87师的逃生之路已经变成了乱葬岗!渡江的航线已经不复存在,往武汉和九江的退路也断了!
中山码头边突然冒出来大批的中国军队让长江江面上的日军炮舰绷紧了神经,他们不知道南京卫戍军为什么会突然在江边搞出这样的大动作,日本海军舰长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中国军队来者不善!
于是日本炮舰上的火炮纷纷开始发言,这些小吨位的军舰上面没法安装大口径的火炮,所以造成的杀伤效果非常有限,87师在挨了一顿炮弹之后便远离了江边的中山码头,失去目标的日本炮舰只能停止了射击。
“师座!咱们是不能走水路了!往南都是黄浩然的部队,如果咱们现在被黄浩然抓住就是就地枪毙的命!怎么办啊!军座!咱们87师可不能就这么完了!”
260旅旅长刘启雄对前途最为悲观,眼见没有了从水路离开南京的希望,刘启雄立刻叫了起来,听他的口气就好像是在责怪沈发藻不该放弃钟山似的,刘启雄的这种态度让沈发藻十分的不快,他在心里面怒骂着:“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