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血战城濮(二)(1 / 2)

秦剑 月冷秦关 3095 字 2016-09-09

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只等着国君下令向南边开进,迎战楚军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国君的命令。

“将军这是怎么回事?都快要日上三竿了,咋还不见国君下令进军呢?”手下将领们向中军将先轸问道。

迟迟不见国君下令进军,先轸也着急啊,“你等稍等,我这就进帐去问问君上。”

随后先轸走进了晋公重耳的大帐,“君上,将士们都等着进军,不知为何迟迟不下令进军?”

先轸说完,没有等到任何回音,定睛一看,只见国君的大帐内站满了晋国的文臣武将,“你们这是?”

“先轸将军,寡人正在等你。”见到一脸吃惊的先轸,晋公重耳说道。

“君上请讲。”

“先轸将军,你可知道当年寡人流浪楚国的时候,楚王熊恽和令尹子玉曾待寡人不错,为了报答他们对寡人的恩情,当时寡人就答应过楚国,一旦晋楚战场相遇晋军将退避三舍。现在晋楚大战在即,我们是不是要履行当年的承诺呢?”晋公重耳对中军将先轸说道。

先轸听罢说道:“君上当年对楚王的承诺,臣也曾听说过。不过君上,此一时彼一时,当年流浪的时候你还不是国君,说话岂能算数。现在你已经是晋国的君上了,就不应该为当年的承诺感到压力。末将以为军队大战在即讲究的是士气,一旦我们向后退缩,军队的士气必然会有所衰减。士气一旦减退,我们要想取胜可就难了。所以,末将以为我们不应该退缩。”

先轸的表态代表着绝大多数将领的心声,战争还未开始,军队就开始退缩,确实会影响到战斗的士气,晋公重耳不敢贸然决断。

见国君犹豫不决,狐偃出列道:“君上,臣以为我们应该兑现承诺退避三舍。”

“哦?说说你的理由。”听完狐偃的话,晋公重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望着他。

狐偃近前一步,朗声说道:“原因有二,一是可以兑现君上当年对楚王的承诺,在诸侯之间树立起君上言而有信的良好形象;其二就是我们退避三舍的行为一旦传到了楚军那里,定会被看做是胆怯的表现,进而能够助长楚军和令尹子玉的傲气。君上、诸位大人,傲气可以让一个国家丧失必要的谨慎。楚军越是傲慢轻敌,我们的胜算是不是就多了一筹呢?”

傲慢轻敌确实是克敌制胜的大敌,但是退避三舍又是软弱的表现,虽然狐偃已经说的很是明确,但是晋国的文武大臣们还是不为所动,毕竟影响军心的事情谁都不敢擅自做决断。

大臣们都不同意狐偃的建议,晋公重耳的大帐内,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作为国君,晋公重耳其实并没有想的太多,对他来说最多也就是想兑现当年对楚国的承诺罢了,至于能不能做到诱敌深入或者说助长楚军的傲气,那是以后的事情,当下先把给人家的承诺兑现了再说。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喜的声音,“君上微臣回来了。”

啊?

赵衰回来了。

赵衰竟然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回来了。

在晋公重耳和所有大臣的盼望的眼神中,赵衰风尘仆仆的走进了国君的大帐。

“赵衰,你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寡人正等着你呢!”见到赵衰,重耳高兴的说道,“说说你此次前往秦国情况如何?”

赵衰对着重耳拱手拜道:“臣赵衰不辱使命,已经圆满完成君上交给的任务,不但如此,秦公还答应派兵帮助晋国守住大河南岸,不让楚国越过大河,入侵晋国的本土。”

啊?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真让晋国给等着了?

“秦国真的愿意出兵帮助晋国守住大河,不让楚军进入晋国境内?”晋公重耳听罢疑惑的再次问道,言语之中满是怀疑。

“千真万确,秦公已经派孟明视将军帅军一万秦军驻守在了大河南岸,帮助我们守住了大河。君上,有了秦军的帮助,就算是晋国战败,我们也不用担心楚国会进入我晋国境内了。”赵衰高兴的说道。

“好啊,好啊。”晋公重耳拍着手高兴的说道,那样子简直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

秦国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帮晋国这么大的忙,真是让晋国君臣喜出望外。

秦晋两国都视对方为潜在的敌人,为何秦国还要在关键时刻帮晋国这么大的忙呢?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赵衰赶到秦都雍城的时候,秦相百里奚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晋楚大战将会影响到中原未来几十年的政治格局。在对晋楚两国进行左右衡量之后,秦国决定在关键时刻帮助晋国一把。原因就在于不管怎么说,晋国也是中原正统的王室嫡姓国家,而楚国则是蛮夷之邦。更何况相对楚国接连吞并周边国家的经历来看,晋国与秦国总体上来说相处的还算不错。

于是在百里奚的建议下,秦公任好决定派兵帮助晋国守住大河北岸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