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泥瓦匠(2 / 2)

黑土地之恋 南湖悠人 3157 字 2016-10-17

雨水顺墙面流下,渗入门框和窗框上引起木框腐烂,还得在突出外墙的窗台、窗楣等处做上“滴水线”。“滴水线”就是在距拐角1-2cm处,做一条1cm左右宽的凹槽,这样水就被隔断而不会向门窗上流了。

湿润的墙面需隔一夜,再进行“涂粉”装饰。

……

“粉刷”的工序如同“抹灰”,也是先打“灰饼”,再涂白灰。

为了保证墙皮粉刷质量,文龙共分了三次进行粉刷,第一次粉刷称“头糙”,第二次粉刷称“底糙”,第三次粉刷则称“面层”,反复粉刷三遍之后,才成型。

文龙将第一次“刮糙”厚度,严格控制在20mm以内,为防“底糙”脱脚儿,他用了大力揿紧。

第二次粉刷,要待“头糙”完成后的隔天进行。中层灰用“木蟹”垂直打平,后“批砂”细“拉毛”。文龙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直到墙面上下纹路均匀、清晰才罢。

在进行了两次墙皮处理后,宿舍墙皮的“刮糙”厚度就远远地超过了20mm。

文龙将二遍“底糙”与第一遍打的“灰饼”用“木蟹”认真地抹平后,就迎来了第二遍打“灰饼”,这次,文龙将“灰饼”厚度控制在6~8mm。打好二遍“灰饼”,就该粉刷最后的“面层”了,“面层”的粉刷要求最为严格,文龙时不时地,就拿刮尺找平找直。待“面层”稍干后,他又取来“铁抹子”对其进行压平、压实和压光。

最后,文龙又粉了外墙阳角、护角及窗台、窗套、凸窗侧板、外墙线脚等等。

悠人替文龙“现场讲解”到这儿的时候,这个家庭全员参与的小型“建筑队”已经辛苦工作了四天。他们家的内墙皮也已经变得又光又滑又雪白的了!

【高密土话解析】

①——“漫漫”,就是“抹抹”。

②——“和”,就是“搅拌”的意思。

③——“营生”,是“工作”。

④——“砼”,是“混凝土”的简称。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这个大家都知道。但“砼”是谁创造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呢?这点儿——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史料介绍:“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地提出:用“人工石”三个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仨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仨字才十笔,可以给笔录者节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就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