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bp;说白了,只要秦书淮支持崇祯,天底下就没有哪个督抚、哪个将领敢擅动一兵一卒!
&bp;&bp;&bp;&bp;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政改自然是事半功倍,顺理成章!
&bp;&bp;&bp;&bp;因为眼下政改还没到具体实施阶段,所以崇祯并没有叫其他人,只叫了孙承宗一同前来。
&bp;&bp;&bp;&bp;御书房内,崇祯先问,“秦兄,新政一事是你最先提出来的,那么现在,是不是由你先来说说想法呢?”
&bp;&bp;&bp;&bp;秦书淮在这一个月里,闲归闲但总归是就新政的事情做了些准备,于是按照之前整理的思路,说道,“皇上,欲行新政,还是需先知大明眼下的痛处在哪,知道痛处咱们才能对症下药。”
&bp;&bp;&bp;&bp;“然也,秦兄继续。”
&bp;&bp;&bp;&bp;“眼下大明之痛,归根到底有两个:农民和官员。”
&bp;&bp;&bp;&bp;“农民之痛,一是无田可耕,二是即便有田可耕也收入无多。据臣所知,普通佃农一年所得七成以上要归地主和朝廷所有,因而高迎祥当初喊出‘不纳粮’的口号时,有大批农户追随他。”
&bp;&bp;&bp;&bp;崇祯点头道,“那么,秦兄以为当如何?”
&bp;&bp;&bp;&bp;“一是为无田者提供田地,二是减免田赋。先说第一个,田从何来?据臣所知,福王在洛阳有良田二万顷,也就是二百万亩良田。而福王在耕种的,不过十余万亩而已,其余皆荒废在野,即便是有佃农想帮他种福王都不同意,这岂不荒唐?皇上试想,这二百万亩良田若是分给农户种,至少得有二十万人耕者有其田吧?一个福王就占了二十万农民的生计,而大明像福王这样的大地主有多少?”
&bp;&bp;&bp;&bp;孙承宗叹了口气,说道,“国公爷言之有理。不过福王的田是先皇神宗所赐,而福王本人又固执,若是要打他田产的主意,怕是不容易。此番新政涉及的方方面面颇多,咱们首先要占住一个‘理’字,方能畅行无阻。”
&bp;&bp;&bp;&bp;孙承宗的意思很明确,福王的田是先皇赐的,崇祯不能硬着把它们拿回来,否则就是违背先皇之命,这不但是对先皇的大不敬,而且也会造成大明皇帝朝令夕改的印象,势必不利于取信于民,也必然会遭到士绅阶层的反感。
&bp;&bp;&bp;&bp;这就是不占“理”了。
&bp;&bp;&bp;&bp;应该说,孙承宗的担心不无道理。
&bp;&bp;&bp;&bp;但是崇祯却道,“孙老师,朕倒是认为,福王占那么多田,本身就不占理。既然他先不占理,咱们找他说说理总可以吧?”
&bp;&bp;&bp;&bp;孙承宗意外地看了眼崇祯,只见少年帝王的眼里一片坚定与执着,脸上则透露着沉着的自信。
&bp;&bp;&bp;&bp;惊讶之余,不禁心里微微一笑。
&bp;&bp;&bp;&bp;皇上,长大了!
&bp;&bp;&bp;&bp;是啊,也该长大了!他可跟大明一起,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从摇摇欲坠、九死一生中他努力地爬出来了。
&bp;&bp;&bp;&bp;大风大浪都挺过去了,现在他急着一展宏图,又怎么可能被一个福王束缚了手脚?
&bp;&bp;&bp;&bp;好!好极!雷厉风行,决断果敢,这才是一代雄主之像!
&bp;&bp;&bp;&bp;秦书淮也赞赏地对崇祯说道,“皇上圣明!福王当是天下地主强豪之首,若能让他做出表率,相信我们的田政新法势必可得顺利推行。”
&bp;&bp;&bp;&bp;崇祯点头道,“没错。对付福王这类强豪,朕以怀柔之法,秦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