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来到了贾富贵的老家,一个名叫新安村的小山村。
村子不大,只有寥寥十几户。但是房子还可以,看上去很结实。
听贾正经说,这些房子,都是他干爹出钱帮忙修的,顿时让我肃然起敬。
我们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的热情招待,刚一进村,就有眼尖的村民看见了贾正经。
我们被热情的村民带回家,很是客气的给我们泡了壶热茶,寒暄了几句之后,不顾我们的阻拦,系上围裙就去厨房做饭去了。
“那是我三婶,他家儿子比我大几岁,现在在D市里工作。他儿子上学读书,都是我干爹资助的,怎么样,牛不牛?”
贾正经喝着茶,很是自豪的给我介绍着这里主人和他干爹地的光荣事迹。
“牛!确实牛!”
我是打心眼里佩服这年头,像贾富贵这么无私无畏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些贾富贵的光荣事迹,十分很是融洽。
“三叔!太爷!”
贾正经突然惊呼一声,嗖的一下窜了出了堂屋。
我赶紧起身,跟了上去,和他们打招呼问好。
贾正经的三叔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裤腿卷起,肩上扛着锄头,身材不高,但极为壮实。
他太爷就厉害了,白发白眉白胡子,像画中走出来的活神仙。
“回来了刚好,饭好咯,收拾哈准备吃饭。”
贾正经的三婶正好从厨房里出来,招呼我们吃饭。
我们客套一番,便入了坐。
都是些普通的家常菜,但是我却吃的津津有味。主人家很热情,不断的给我们加菜,让我受宠若惊。
一顿饭吃的其乐融融,我们边吃边聊,基本上都是问一些贾富贵最近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之内的话。
“哎…富贵我到不操心,最叫我操心的是正义,小娃儿造孽哟。”
太爷放下碗,满脸哀伤的叹了口气。
山里人淳朴,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饭罢,撤掉碗筷,三婶又给我们泡了一壶茶,自己刷锅洗碗去了。
我们喝着茶,聊着家常。
“太爷,您认识富贵叔他们祖上人吗?”我端着茶杯,终于问出了我此行的目的。
“认识撒!当初我们和老贾一起,创建的这个村子,你说认不认识。”
老贾,就是贾富贵的爷爷。
我心中一喜,大感自己运气好,没想到这太爷竟然是贾富贵爷爷的同辈人!
“那您能和我说说,贾家的历史吗?”
太爷脸上浮现出一抹追忆,也不问我要干啥,想了好久,缓缓的说道:
“当年…”
随着太爷的叙述,我的思绪随着他一起,飘到了八十年前。
那一年,祖国各地大旱,地里庄家颗粒无收。一时间,天下大乱。死尸遍地,瘟疫横行,随处可见逃荒的人群。
太爷和贾富贵的爷爷当初也是其中的一员。
两人都是在逃荒的路上与家人失联,索性就结伴而行。至于去哪,他们不知道。
只有不停的走,一路乞讨,保证自己不被饿死。
当年的惨状让太爷至今回想起来都毛骨悚然,一眼望去,全是死在半路的尸体,还有饿的眼睛发绿的逃荒人。
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境,只要是能吃的全都往嘴里塞,就连易子而食这种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好在两人当时都正值青年,年轻力壮,硬是从死人堆里走了出来!
再然后,就到了现在地方。两人饿的两眼发绿,实在不想再走了,索性,就在此扎根。
和他们一起留下的,还有十几户拖家带口的难民。一伙人一拍即合,彼此扶持,建起了一排简易的住所。也就是这个村子最初的模样,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安村!
新,代表着新生。安,表示在此安家落户。大家的目的很简单,就在这,活下去。
这场灾难持续了半年之余才逐渐平息,死在这场灾难中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时间一长,各个地方陆续传来各个版本的见鬼事件。
刚开始大家都还不怎么相信,可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事件摆在面前,让人由不得不信。
不得已,离此处二十里外一户大户人家,自愿掏腰包,请来众多法师,设祭坛摆贡品,已慰那些惨死的怨灵。
开坛做法那一天,围观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简易的祭坛上摆满了各种贡品。围观的人无不看的两眼发绿,哈喇子留满地。
贾太爷,也在其中!
可是再怎么样,也没人敢动歪心思。毕竟那是祭品,是给死人上供的。本来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