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堂堂一个金丹修士,面对筑基女修,居然不敢抢劫,只是行骗。
这个现象的本质却是,至少,这名金丹修士自认为没有把握打得过筑基女修。
——
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其中写道: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说的是,诸葛亮在宽严上面把握得挺好,但是,由于没有审时度势,或者虽然有,但审时度势不到位,所以再好的宽严手段都是一场空。
这是事后诸葛亮,挑起诸葛亮的毛病来了。
对联里面讲的审时度势,到底指的是什么?用褒义词去讲,指的是历史趋势。用中性词去讲,指的则是最终胜利的归属。对联作者认为,应该顺历史潮流而动,首先判断胜利者是谁,然后再去追随,那么,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自己这一方。
不说对联思想的好坏,只说,对联中,把审时度势提到更高层次上的做法,也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事有大事小事,又有轻重缓急。有长期的事,也有短期的事。各种事情掺杂在一起,不能见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心中应该有个准绳,明白什么事优先,牢记什么事不能受到影响。
吕林兰认为,当前,相对长期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也就是接受了中庆元的聘用,为龚永言照看龚学林。
而此刻,正在赶赴十方城途中。往前面倒数若干天开始,吕林兰就在放手让东方以巧做事。放手让她做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吕林兰想收敛一下自己,二是想要培养一下东方。
现在,遇到翁良田了。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金丹翁良田感觉打不过吕林兰,没有抢劫,而是上来行骗。
应付这样的事情,对吕林兰来说,非常容易。但是,东方以巧呢?
人嘛,总得经历一些事情,然后才能长大。因而吕林兰决定,只要没有遇到最坏的情况,自己还是不理翁良田这事了。这事,尽可能让东方以巧自己处理。
——
吃饭的时候,翁良田是跟车队吃的。男人嘛,对吃食总是不怎么在行。
但是,都金丹了,怎么还没辟谷?
须知,辟谷之后,非常方便。有好吃的,吃点;没有好吃的,不吃就行了。
当然,辟谷也有不怎么好的地方。那就是,辟谷之后,消化功能减退。遇到好吃的,不能多吃,怕不消化。
但无论怎么说,都比跟着车队吃大锅伙食要好。
翁良田自然喊了东方以巧一块去吃,东方以巧说自己带有吃食,没动。翁良田再劝,见东方以巧始终没有动作,最后只得自己走了。
吕林兰心里笑了。
刚才这一幕,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东方以巧为了证实自己真带有吃食,就把吃食拿出来,展示给翁良田看。
翁良田那边,绝对不可能只是看看了事。有盖的揭盖,有布的揭布,他一定会声称想看仔细。看到吃食之后,他会露出惊讶的神色,大肆赞赏,接着就要求尝一丁点。再一旦开尝,就不是一丁点了,必然会越吃赵多,一直吃到东方以巧的吃食不够。最后,东方以巧就只得被他邀请过去,吃车队的大锅伙食。
此时车队人很多,里面修士也多。尽管吕林兰没有再多发现一名金丹,但筑基修士还是看见好几人的。
因而,倒不是说翁良田会在大锅伙食里面下毒。
翁良田的目的,就只是简单的邀请成功。
——
简单的邀请成功,其实并不简单。这其实就像审讯的时候先问姓名年龄一样。
人都是这样,如果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交待,那么,下一个问题也不交待,是比较容易的。到东方以巧这儿,也就是如果一直拒绝,此后,再多加一次拒绝,也是比较容易的。
与之相反,如果东方以巧答应了一起去吃饭,下一次拒绝就得找些理由来说了。而对东方以巧来说,找到无懈可击的理由,还有点困难。
结果,就是吕林兰看见的,东方以巧并没有答应翁良田。
尤其有意思的是,东方以巧就只是用嘴说,一直没有展示自己带的吃食给翁良田看。而翁良田呢,又不知道那吃食到底在东方以巧身上还是在吕林兰身上,因而也迟迟没有直接开口要求看看。
其实,东方以巧不拿吃食给翁良田看的原因,吕林兰是知道的。东方以巧就只是惜财,担心翁良田看了就要尝,尝了就会多尝,最后变成大吃特吃。
所以吕林兰感觉好笑。
这算是东方以巧歪打正着了吧。
——
睡觉自然是男女分开了的。
同样有自带帐篷和车队帐逢两种,吕林兰二人依然还是前一种。
自带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