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士兵。
俄满联军同样不好过,不断增加兵力,确实能形成更加强大的战斗力,可六万人进攻一条不足五公里宽的区域,相当于平均一米城墙,就有12人在发起进攻。
如此密集的阵线,明军即使枪法再差,也总能蒙中一两个,何况是一支枪法精准的王牌部队。
当戚红英率领教导师前锋,抵达居庸关时,清军的伤亡率已然高达7000余人(包括上午那3000多人)。
“史司令,教导师一团,三团共计3107人,已先期抵达居庸关,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后续部队,除炮兵团外,最迟天黑之前,可全部抵达,请史司令布置战斗任务!”戚红英刚一入关,便直奔主题。
教导师满编10536人,除了留守京城的一个连,剩下的人员,将分成三批陆续抵达居庸关,最晚的炮兵团,不出意外的话,也将于明天早上抵达。
“教导师长途急行想必辛苦了,先原地休息两个小时再说,前线暂时还能应付。”史德威安排道。
战斗到现在,俄满联军在这片区域,可投入的兵力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也就是说对方继续增兵,非但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反而会因为人数太多施展不开,从而徒增伤亡。
明军同样如此,如今城墙上的兵力,足以应对俄满联军的攻势,不需要教导师立刻顶上去。
毕竟居庸关至少要坚守三天,明军得留出足够的预备役。
“老实说,战况究竟如何了?”戚红英安排手下就地休整后,再次找到了史德威。
由不得她不担心,方才在居庸关内转了一圈,除了伤员与医护人员,整个关内已经没有了战斗部队。
也就是说,第一师全体官兵,都派上了前线。
“情况不容乐观,仅上午的战斗,我们就损失了一个团(将近1600人),后来得知教导师支援,这才敢放手一搏,将所有部队调到前线,总算挽回了些许优势。”史德威客观地分析道。
可以说要不是得知教导师来援,第一师根本不敢放手一搏,如果继续沿用上午的“添油战术”,守住今天是没问题,但别说坚持住三天,恐怕明天中午之前,第一师就得在城内与俄满联军进行巷战了。
“伤亡这么大?”戚红英惊讶道。
“这次俄满联军大多都是步兵,而且以火器部队为主,加上我方准备不足,吃亏在所难免。”史德威感慨道。
其实防守最下乘的,还是据城而守,因为一旦双方防守与进攻的最终目标固定下来后,基本就只剩下比拼兵力优势,以及士兵的战斗意志了。
最初明军没能及时反应过来,无法抢占周围有利地形予以层层阻击,导致战争刚一爆发,便进入了白热化。
既——丢掉城墙,明军败北,守住城墙,俄满联军败北。
如此一来,使得明军不少战略战术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被动防守。
“如此说来,就算教导师全部顶上去,也只是延缓城破的时间而已咯?”戚红英说道。
表面上看起来,第一师在投入全部兵力后,确实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并暂时顶住了俄满联军的攻势,可双方战损比例确实还没有达到能让明军翻盘的程度。
第一师战斗到现在,损失高达2200多人,俄满联军则损失了7100多人,看起来战损达到了1:3.5,但双方的兵力比却是1:10,算上戚红英来援的一万人,除非战损比例达到1:5以上,否则俄满联军将会一直处于上风。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明军全线处于被动状态,任何一处出现差池,被俄满联军打开缺口,那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整个防线彻底崩塌。
“办法不是没有,那就是主动出击,在长城外面,重新建立一条防线!”史德威说道。
如果是冷兵器时代,据城而守虽是下乘,但好歹只要阻止对方登城即可,毕竟只有进攻一方正式登上城墙,守军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伤亡。
而居庸关内又有两万多明军守城,一点一点慢慢耗,也能坚持个三五天。
可热武器不同,百多米外就能对其实施有效杀伤,加上俄满联军同样拥有火炮、手榴弹(点火式)、炸药包等攻城利器,明军根本不敢让对方靠近城墙。
所以,如今的长城,虽然依旧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也只是阻止敌人快速推进的一道鸡肋防线罢了。
甚至在长城上防守的明军,比躲在山林间射击的俄满联军,更容易暴露目标。
“确实,关外的山林,更有利于我军发挥兵力优势。”戚红英表示赞同。
明军的火器分为远、中、近多重打击手段,可长城的宽度却只有五到六米,等于无论何种射程的武器,都必须摆在一线,没有足够的纵深。
试想一下,在没有纵深的城墙上,将射速快、射程远、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