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军都峰他们确实拿下了,但整座山峰高度不到百米,且地势平缓,一旦俄满联军反应过来,调集重兵围剿,没有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教导师三个团想要顶住对方的攻击,还是很吃力的。
所以必须趁着现在,对方不清楚虚实,不敢贸然进攻的情况下,赶紧构筑几条简易的防线。
第一梯队有两个团,其中一个就是黎润舒的二团,他们拿下军都峰没多久,第二梯队张晓鹏所在的四团,也顺利抵达,并开始协助二团三团构筑防线。
由于夜幕降临,明军又是突然发动袭击,一时间俄满联军也摸不清楚明军的脉门,只能全军后撤十里,并摆出防御阵型,想要搞清楚明军究竟在抽什么疯。
可惜,战斗来得快,去的也快,仅仅过去一个小时,明军的进攻便戛然而止,出城的军队,也没有再度返回居庸关,而是直接占据军都峰,并开始构筑防御阵线..........
张晓鹏此刻就在军都峰最前线的战壕之中。
他所在的区域,距离路边仅有三百米,周围由一块巨大的岩石,形成的天然堡垒,前方十多米处,又是一条深达十多米的沟壑。
在这里架设火力点,俄满联军除了从左边山坡迂回外,敌人基本没能力直接抵达此处,可以说只要侧翼的一个营没打光,张晓鹏所在的这处阵地,就绝对不会有任何敌人能踏入一步。
“张师傅,这究竟是啥玩意儿啊?枪不像枪,炮不像炮的,咱师长为何这么宝贝这东西?”一名负责帮忙的小战士,忍不住询问道。
“这是迅雷机关枪,武器研究所最新研发的连发武器,射程远,威力大,有这三挺机关枪在,敌人来再多,也休想从这里突破!”张晓鹏自信的说道。
没错,戚红英从武器研究所弄来的,还真处于试验阶段的大杀器,就是重机枪。
而且还是类似于加特林这类的,手动型多管机关枪。
由于与之前明军研发的迅雷铳有部分相似之处,所以在未正事命名之前,研究所的人员称呼这款武器为“迅雷机关枪”。
迅雷机关枪自动原理,与转轮手枪发射原理相差不大,它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
迅雷机关枪拥有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
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
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则退出机枪,并完成自动退出弹壳的工作。
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5发(五管机枪)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药燃气泄露等缺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发人员使用了才开发不久的独立金属弹壳弹药,从而摒弃了“独撅枪”使用的纸质弹壳弹药。
迅雷机关枪是机械式的,需要由人力转动摇把进行射击,同时还得有人在一旁专门上弹,以防止卡壳。
一台迅雷机关枪,最少要三名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没有接触过这类枪械的士兵,短时间内还真没法上手,戚红英只能冒险,让这些从未上过战场的武器试验员,来亲自操刀了。
迅雷机关枪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也达到了最后调试关口,为了检验其持续作战能力,武器研究所准备了足足三万多发子弹,这次随同三挺重机枪,一同运往前线。
虽然还不清楚这种枪械的平均使用寿命,但经过前期的实验,张晓鹏等人,已经对射速、射程这类数据,有了大致了解。
迅雷机关枪为五管机枪,枪身全重约78公斤,口径14.7毫米,最大射速200发/分钟,采用无烟火药后,最大有效射程600米。
不说别的,单就每分钟200发的射速,以及600米的有效射程,三台迅雷机关枪封锁山脚下的路口,绝对绰绰有余。
这也是戚红英敢凭借4600人,独自面对十万俄满联军的底气之一。
而另一个底气,则是36门射程高达1200米的,8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早以在当初北伐战争时期便以问世,但其制造工艺与成本一直十分高昂(主要是炮弹制造成本),加上大明再度统一之后,面对的堡垒战壕反而少了许多,在野战之中,射程并不突出的迫击炮,用武之地大大降低。
倒是最新研制的75毫米轻型速射炮,在性价比与产量方面,更受国防部的青睐。
因此,迫击炮在制造了三百门,满足空军与特种部队需求后,便暂时停产了。
毕竟迫击炮这种攻城利器,对于主要依靠城市防守的明军而言,弊大于利,谁也不希望迫击炮的技术泄露出去,让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