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和个人理解,不代表任何一方组织,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我这本书,认为主角是一个白痴!
有些人可能错误的理解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其实别说弱国无外交,这个是相对的。弱国其实更应该懂得外交,理解外交,这样才是崛起之道!弱国无外交是指谈判的时候腰杆不硬,可是弱国却反而要懂得外交,因为用好了外交可以为了自己崛起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只有真正懂得外交,懂得什么东西应该争取,什么东西应该舍弃,舍弃小的换到更有价值的,这个才是弱国的外交。
总之,弱国无外交说的是谈判时候可选择的余地不大,可是并不代表彻底没有选择权利。可是弱国却更要懂得外交,因为在可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为自己选择最有利的一面,争取付出最小,获得最大好处。在一次次的博弈积累当中,也不是不可以趁着别人出事情的时候,趁机崛起!
这种例子不用太多,哪怕统一六国的秦国,不也是有被打的屁滚尿流的时候?几乎每一个曾经称霸的国家,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包括美国!强弱并非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弱的时候懂得利用外交自保,保存核心利益,为了将来崛起提供基础。
当然,强国也是天生的,没有足够的人口土地和经济实力,那也是无法崛起。可是对于一个有资格成为大国的国家,反而更要谨慎,而不是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作风。更是要明白如何懂得取舍,付出最少获得最大好处。
至于说听到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就想当然的认为弱国必然是被欺负到死,没有选择余地,这只能说思维僵化了。弱国无外交只是在谈判战术上的一个词,表明了谈判时候可选择余地不大。可是跟外交战略上毫无关系,因为哪怕选择余地不大,那也是可以有选择的,只有真正懂得国际关系的人,才能在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好处。
只要一次次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来从中获得最大好处,一次次积累,这样自己同样会越来越强大,各国崛起过程莫不是如此,甚至包括现在的中国。
其实如果真正的是犹如大家所认为那样“弱国无外交”,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弱国”,为什么那些芝麻绿豆大的国家,还能生存?其实恰恰说明了他们是懂得外交,懂得利用国际关系,懂得利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规则漏洞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生存,这种例子简直是不用太多。
所以,我想很多人都教条和字面的理解了“弱国无外交”,其实恰恰相反,在弱国当中外交其实才是最大的实力。
也许还有很多人也都教条的理解了“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其实也是一定程度是对的,可是那也要看这个“大炮”是否有炮弹,没有炮弹的大炮,那其实还不如烧火棍。以当年的条件,出动数十万大军远征中国,是不可能的!如果西方国家真的这么做了,带来的只是让国家衰落。数十万大军如果真的远征中国,欧洲人获得什么?打赢的概率有多少?风险和收益能否匹配?何况哪怕出动了数十万大军,在中国本土跟中国国战,胜利的概率有多少,这个以当年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太高!为了一次胜算不高,风险无比巨大,可是收益却明显得不偿失,就对赌国运发动战争,这个欧洲那些执政者还不至于如此愚蠢吧?说英国人为了香港跟满清朝廷再次发动国战,这个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啊!
战争也是要讲究成本的,当成本远大于收益,那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是绝对不会选择战争的。所以“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误解,因为战争是要讲究成本,成本太高的战争必然会被放弃。任何国家的执政者都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作为一个弱国要做的也就是使劲的加大强国对于自己的“战争成本”,让强国知道如果通过战争,付出的远比获得的更多,这样强国同样会投鼠忌器,不敢发动战争。当然,这个成本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有很多一般人无法看到的成本。
举个栗子,新加坡够小吧?可是他们通过严格的兵役制度,让全国百分之二十的人口都是准军人,必要的时候可以动员起来作战。如果任何国家想要靠着常规战争侵略,也许可以打败新加坡,可是付出的代价,和他的收获,是否值得,这个就是任何政治家都会算计的。别说核武器,这个玩意能随便用吗?新加坡其实无非也就是利用了各国都不敢利用核武器的漏洞,然后建立了极端强大的预备役体系,让任何国家都知道打他们是得不偿失的。当然,同样他们也都懂得利用某两个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左右逢源获得好处,这样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这种情况,简直是不用太多,很多弱国不就是利用了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来生存吗?
两个国家的战争,其实并不只是两个国家的事情。当年日本之所以能侵华,并不只是中国跟日本的事情,同样也有美国为了利用日本遏制老毛子的想法,姑息了日本。可是为什么后来却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