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幸运儿(1 / 3)

校园戏,好拍,也不好拍。好拍是因为剧情贴近学生观众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拍出来之后,如果是电视剧的话,收视率不会低;如果是电影的话,在票房上一般都不会赔本。不好拍是因为学生的角色除非是那种人物特点非常突出,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不然,短短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没有步入社会,不曾经过社会残酷的洗礼,所以造就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就注定了,学生角色本身相似度比较高。

这种角色,模式化很高,有表演经验的演员,不需要太过用心雕琢角色,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能演个八九不离十。因此少有因饰演学生角色拿大奖的就是因为大家演起来都差不多,没什么大突破性,造成了演出来的结果没什么大的差别,所以在由谁表演的问题上就要看外在条件上谁更符合剧中人物形象了。

因此,这也就是青春校园剧,为什么导演不太喜欢用有表演经验的演员,反而启用外在形象更符合剧中人物的新人,或者找非职业的学生来演的原因。因为本色表演,要比演员演起来更真实自然。

举个例子,因为主演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一举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台湾金马奖影帝三项大奖的夏宇,三料影帝的名头听起来够吓唬人的,但这三座奖杯并不能证明他的演技是如何如何的高超。内行人都清楚,他能获奖,完全是因为形象和角色贴合,是本色表演。可人不能一辈子都作本色表演吧,就算他想,也得有那么多能让他本色出演的角色才行。因此如果以后夏宇在表演这条路上不能证明自己,那么今日他这三座奖杯的含金量不免会被打折扣。

学生角色相似度高,容易造成角色脸谱化,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角色的局限性造成了除了主角之外,鲜少有人能被观众记住。要想让观众能对一个人物留下印象,就要求人物在剧中有深刻表现。比如,每当提起这个角色的时候,观众的脑海中能够想起这个角色的一个画面或者一个场景,又或者一段戏,包括对白,动作等等。这其中的闪光点在不影响剧里其他人和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就要靠演员自己去找,去表现。

这其实是演员对角色一种二次创作,这种创作,不是导演给演员说戏就能做到的,要看演员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悟。现在演艺圈中很多有经验,取得不错成就的那些演员大多在演绎角色的时候都会有对角色的二次创作。这种事不是说你想做到就能做到的,看的是天赋和悟性。没有这个天分,哪怕入行很多年,也做不到这一点。

甄翘翘扮演的林林是一名娇气的富家女,母亲开着大公司,家里请着保姆。但是这些情况,除了拍摄时,拍开学学生报道的那一幕,她是坐着私家车来的,剩下的都是由她自己在和其他人聊天时说出来的。这些没有拍摄出来的内容,都需要她从侧面给予表现才行,这样的话,林林这个富家女的身份才能立得住。

只是想要表现出林林的娇生惯养,可不仅仅是单口头上表示家里有钱,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难吃,要吃肯德基和麦当劳,下馆子什么的,或者和同学说要买什么名牌衣服就能表现出来的。要是演不好,很可能就会由娇气变成了虚荣。

因此甄翘翘给这个人物设计了很多小动作,比如在演在食堂吃饭的场景时,手里拿着一个馒头,揪呀,揪呀,磨蹭半天,就是不往嘴里放,最后,更是将馒头皮剥掉才肯吃。吃菜的时候,总是要将葱、姜、蒜这些调料挑出来。反正她每次在食堂吃饭,几乎从来就没有一次满意的时候就对了。几乎从来不在学校洗衣服,都是放假的时候,拿回家由保姆洗。把洗好晾干的衣服叠起来的时候,大多叠的七扭八歪的,不成样子,一拿就散了,根本拿不起来。……靠着这些小细节,一个娇滴滴,在家里从来没做过活,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人物形象顿时就出来了。

拍戏时,甄翘翘不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林林这个角色进行了二次创作,在作为背景出现的时候,也不是干巴巴的只是在一边站着,而是挑好站位的角度。当然,她是不会影响到主角的,但是在摄影机里拍摄到的构图中,和其他人比起来,她在画面和谐的情况下,选择的是更能凸显到她的一个位置。

……

现在拍摄的是一场群戏,班主任冯老师来女生宿舍检查,和学生谈心。开拍之前,扮演冯老师的演员张瑛先走了走戏,之后副导演和几位女学生演员们说戏,指点她们在老师进来之后,要如何表现,怎么走,怎样站位,……等讲完戏之后,大家又试了一遍,才正式开拍。

像这种群戏,导演不会重点关照哪一个,但是作为经验丰富,有实力的老演员,在上场之后,张瑛不由自主的掌握了主动,剧中的节奏变成由她来掌控。王婧站在监视器后面,看着画面里,在冯老师斜对面,椅背放在前面,双手放在椅背的横梁上,托着下巴而坐的甄翘翘身上。

相比其他人,她早早的就挑好了位置,而且摆出认真倾听老师教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