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rb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年英国和rb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rb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rb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年月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rb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rb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rb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rb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sd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月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rb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rb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rb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月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幡酉吉如rb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rb放逐居留rb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rb人牵着鼻子走。
rb要参战了。rb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rb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rb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月日,rb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月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rb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rb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rb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rb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rb的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rb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十几年,德国在青岛、sd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德国希望将其在sd的权益交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