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孙参谋居然知道这些!”
孙一胡扯道:“呃,全是闲聊时听别人讲的。”
达海思忖一下说道:
“中原古书云:夏,大也。故古书云大国曰夏。夏禹即大禹。此言只知其一!夏恩,就是鲜,鲜就是夏,白色也;卑者,伯也,上古之尊称,至今满语仍称贝勒,突厥语仍称别克,意为高高在上也;鲜卑者,意译白高、音译夏伯也,后人称夏后氏,夏朝之王族也!”
“一派胡言!“,耿秀才实在按耐不住,“华夏乃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耿参谋”,达海道,“你被骗了,自从秦始皇开始,中原文人就只看见长城以内,自以为天下独有自己一脉。周代以前哪里有华夏为中国一说!衣服可以谓美丑,礼仪焉有论大小?《尚书》有言,'蛮夷猾夏,寇贼奸宄'。猾夏和蛮夷并称,怎么会是指中国?《公羊传》中,孔子以鲁为中国,中国之外为诸夏,诸夏之外为夷狄。”
“上古中国历史,从我一个外人的角度看,就是夏、华两部沿黄河交织缠斗,之后夏族被迫北迁。先秦文字为何难懂?是因为混入了诸多汉语之外的辞汇!先秦人名为何晦涩?是因为那些都是异族的名字!中国为何有对联?是因为汉语本是两个源头,每个意思都有两个字相对!”
孙一脑海里却浮现出西夏王陵门口的那副四字匾额。按照达海的解释,那四个字右边一列二字从上到下为“白高”,左边一列从上到下为“夏大”;白对夏,高对大,竟然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达海利用自己的优势,从北方各族语言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跳出了中原文人的圈子,令孙一耳目一新。
孙一早忘记给达海撒种子的想法,迫不及待地请教:
“西夏还有两幅对联。第一副说的是西夏起源,译成汉语大概的意思是‘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第二幅是一句谚语,译作汉语是‘白高河,应当不呼名,地灰唇;十级陵,应当没有头,峰头缺’。达海博士有何见解?”
达海呼地站起来,“西夏文就如同契丹文,女真文一般已然失传,没想到如今居然还有人还会通译!孙参谋可否为达海引见此位高人?”
孙一连忙胡扯:“有一次偶然碰上的,我也不知道他现在何处。”
达海流露出来深深地失望,就好像一个孩子被人生生抢走了心爱的玩具,落寞地坐下。
孙一提示:“达海博士,这两句对联的意思……还有一句话叫白河本源白高河,水源出,本源白坡,民庶根也。”
达海陷入沉思。
良久,达海抬起头。
“既然这两句是汉语的翻译,解读这两句话,还得从东胡语言入手。‘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说的应当是西夏的两族人的源流。第一句说的是平民,第二句说的是皇族。”
“黑头石城漠水边。‘黑头’转回东胡语言,可以是蒙古话‘哈喇处’,意为‘黑人’,乃是蒙古族中下人的意思。‘黑头’又可作蒙语‘喀喇沁’,蒙古一个部落的名字,明人译作‘黑郎中’。喀喇沁并非黄金家族,而是世代听命于蒙古大汗部族察哈尔。察哈尔的意思就是白色。鲜卑以白为尊,以黑为下,黑头应当是西夏中的羌族,听命于鲜卑皇族。黑头石城漠水边,可以解读为西夏羌族源自大漠黄河边的石头城寨。”
“赤面父冢白河上,赤面对应黑头,说得便是西夏的拓跋皇族,其先人祖陵在白河上游。”
“白河本源白高河,水源出,本源白坡,民庶根也。说的更为详细,白河上游叫做白高河,白高河发源于白山,是民族的根源。这句话可以重新调整为夏河上游是鲜卑河,起源于兴安岭,是部族之源。”
“白高河,应当不呼名,地灰唇。说得就是鲜卑河位置!白高河,应当不呼名。就是说白高河并非本名。地灰唇三字却给出了谜语,白高河的容貌为石头、灰色、被夹在中间,这就是黑水,如今叫做黑龙江被夹在两座兴安岭之间的黑水!十级陵,应当没有头,峰头缺。说的就是鲜卑人的祖陵安葬的先人没有尽头,位置在山峰缺失的地方。”
达海突然站起,神情极为激动,大喊一声:“我明白了!”
孙一和耿秀才望着手舞足蹈的达海,热切期待他的解释。
达海兴奋地坐下,按耐不住为二位解说自己的新发现:
“鲜卑分为三部,曰锡伯、奚、契丹。锡、奚、契其实都是‘鲜’或‘夏’的转音,意为白色。锡伯为白高,奚为白,契丹为白下。‘下、低’在突厥语中就念作‘丹’或‘段’!这三部鲜卑,可能分布于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抑或兴安岭高处、山坡、山下,抑或在夏族之内地位有高有低,抑或三者兼而有之。这三部都自认是源自鲜卑,但是奚、契丹都不敢称鲜卑,只有锡伯才敢说自己是鲜卑后裔!”
“鲜卑在南北朝时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