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软磁硬磁(2 / 4)

长河复生记 大简 6307 字 2017-05-12

“你们知道磁铁为什么指向南北吗?”

贾道士想都不想,立刻答道:““磁铁属金,金生水,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磁铁之子。磁铁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孕育而生,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铁之母。磁铁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贾道士这几日的阴阳五行之说在工匠中颇为流行。但是这么复杂的血缘关系,孙一估计贾道士应该自己琢磨不出来。

孙一问:“这答案是你想出来的?”

贾道士忙摆手,“这是古人的智慧,几百年前就有了定论的。”

孙一只点了一句:“咱们的磁铁它妈可不是磁石,是电!”

贾道士当时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用现代的话来形容:三观碎了一地。

“爷的磁铁生于电,电生于金,……,这慈母子女的人伦全乱了!”

孙一看着贾道士失魂落魄的样子,心里很同情他。因为,孙一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三观破碎,知道那种信仰轰然倒塌的煎熬。而引发孙一毁掉三观的,依然是磁铁。

孙一从小就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最古老的便是指南针,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的指南针叫做“司南”,是一个青铜罗盘上放一个天然磁石打磨的勺子。司南的照片出现在无数课本和读物里,在历史博物馆保留着现代科学家根据古代文献复原的司南模型。

直到在大学里,孙一学习了磁性材料,知道了硬磁软磁,会计算磁通量了,才了解到自然界中的天然磁石,磁力都是很弱的。孙一不禁怀疑,那么古朴沉重的天然磁勺子,居然可以指南?而且天然磁石怕震动、怕高温,将天然磁石制作成勺状时,其加工过程中的震动会使它退磁,其加工过程中的打磨产生的高温,会使它彻底消磁。

再深挖,孙一发现,所谓古代文献,就是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十二个字。

而中国,从未出土过司南。

再再深挖,孙一发现,1952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金属物理研究的钱临照院士接到任务,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要去访苏,需要带一件象征中华文明的礼物送给苏联。礼物确定为仿制一套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司南”。

钱院士找来最好的磁石,又到全北京玉活最好的琉璃厂找玉工帮他琢磨,按照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王振铎处长提供的方案,琉璃厂的师傅取型于汉代勺子,雕琢出来一把造型优美的天然磁石器物。

这只磁勺被安放在精美的青铜地盘中央,地盘是东汉一种占卜工具,四周刻着四维、八干和十二地支共二十四个方位。地盘中央部位被打磨得光滑无比,但是经过反复试验,这只天然磁石制作的“司南”就是不会指南。

可是离郭沫若出访的日子越来越近,于是,只能采用电磁线圈给这柄磁勺充磁,就象孙一刚刚做的,使勺子本身的磁力足够大,以抵抗勺子旋转时的摩擦力。

实际上,司南的勺子模型是中国学者在一九三、四十年代才提出的猜测。

而复原勺子司南的第一人,则是中国古文物复原专家王振铎。

1945年10月,王振铎在重庆李庄以钨钢人造磁铁和人工增磁天然磁石在玻璃球面上做过初步试验。

1947年8月,王振铎于南京以天然磁石进一步复原勺状司南。

其结论发表于《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

正文后面的补记里他说:“拙论上篇之司南初步实验,为在川、滇后方时完成者,今夏去北平工作之便,在万难中购到磁县运到之磁石,矿石面夹杂石榴石,小块者尚纯净,而赋磁性,请玉工依旧法洗机琢珑为司南,以施工手续观之,较解硬玉为简,而易于破裂,信其硬度固较硬玉为低也。在施工实验中,并得一宝贵之证明,为赋天然磁性之磁石,用洗机琢珑为勺形之司南后,其磁性并不因洗机之施工手续而完全消失其磁性,而在理论上必因洗机之连动摩擦而减退,此种勺形之司南,惜无合宜之量磁之仪器,用测其磁性,然吾人藉施工前后之记录得到一结论为:赋天然磁性之磁石顺其南北极向,而用中国旧法琢玉洗机琢珑为司南后,置于地盘上投转之,而仍赋有较强之磁性,因其仍具有指极性之表现,其勺首指南,同前文所述借人工磁铁传磁所制司南表现之功用全合,故根据实验推想古人所制司南之方法,就天然磁石琢珑为最直接而简易也。”

可惜的是,1947年王振铎声称的直接和简易的方法,按他本人1952年提供的方案,钱院士和郭院长没做成!

物理学界一直有人站出来质疑勺型司南,已故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刘秉正教授对司南的质疑从1956年开始,他找到七种不同的天然磁石,不仅做了大量的物理学试验以证明天然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