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求如先生(2 / 3)

大明海商帝国 石烟斗 4644 字 2017-05-12

没有象别的年轻人那样或是生气,或是不耐烦。而是沉静的站在那里,表现出与他的年纪不相符的沉稳。

直到一个多时辰之后,刘元白终于投子认输,这才转过身来,抬眼大量堂上站着的少年。

看到眼前这个面色苍白,满脸病态的章旻青,竟然想要同时考文科的童生试和武科的童生试,刘元白惊讶的张大了嘴巴。看着眼前才十四岁就身高接近六尺的这个少年,心里沉吟着。

尽管之前他没见过章旻青,可他在审阅报名童试的相关人员的报名簿册的时候,得知章旻青是沈泰吉的学生时,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在这次县试中不取章旻青了。

让刘元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章旻青是浙党首领沈一贯儿子的学生。尽管现在的沈一贯早已经不再是首辅,已经告老回家了。

可现在刘元白因为他的东林弟子的身份,让他的仕途前程变得渺茫的时候,心里窝着的那股火气,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出气的机会。

而且,这事说起来就算被人知道,也无法指责他什么,毕竟正邪不两立不是?他怎么能取中一个贴着浙党标签的童生呢?

章旻青家是军户,这个他已经知道了。本朝从军户里考上进士的人并不算少。刚才,他看了黄千户的信,这才知道章旻青不仅是军户,还有个不算低的世袭的武职,看上去,考个武举倒也不是没可能。

出于要给黄千户面子,同时,他也想亲眼看看这个不但报了文科,眼下又要报武科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才让刘师爷去请人。

只是没想到,刘师爷请人还没回来,正在和他对弈的求如先生就连出强手,让他应付不暇。至于他让刘师爷去请章旻青进来的事,一时间也丢在了脑后。

看着眼前的人,再想到他之前的决定,一瞬间刘元白心里无比的纠结。

中国历史上,相传除开唐朝穆宗长庆年间出过一个叫郑冠的文武双状元,在南宋咸淳年间也出过一位文武双科榜眼周仁勇之外,在科举上文武双全的人少之又少。

大明一朝立国以来,迄今为止二百多年了,举子进士多如过江之鲫,还真没有听说有获得文武双科进士以上的人物。要是眼前这个少年能高中双进士的话,那怕中个文武双举人,这也算是史书留名的佳话了。

在这一刻,一种青史扬名与有荣焉的欲望,也就是名利二字中的名的诱惑,逐渐压倒了刘元白在得知章旻青是沈泰鸿学生时,有心拙落章旻青的那个念头。

按规矩,只要章旻青县试是在他的手上取中,以后那怕做官做到首辅,见到自己也得尊称自己一声老师。

刘元白心里矛盾,这一刻竟然有点患得患失的感觉,不由得出声问道:“汝年未弱冠,可知做学问切忌好高骛远?以你文才,中个生员当是不难,可这武科,你可有把握?”

刘元白说出这话,实际上是方寸已乱。他又没见过章旻青写的文章,又从何去评判章旻青的文才能中生员?这是他心里想着青史留名,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做出了选择。

章旻青做梦也没想到,面前这个看着一身正气,面目和蔼的县尊大人,之前就早已经打定主意要不取中他了。而他心血来潮前来询问报名武科的举动,又无意间让这位县尊大人改了主意。

“县尊大人容禀,学生自幼习武,开蒙以后,也熟读孙吴,考武生也颇有几分把握。”

章旻青向刘元白行了个礼,恭敬的回答道。

“能开几力的弓?骑术如何?惯用何种兵器?力气如何?”

刘元白一口气的追问道。

“回县尊大人,学生能开十二力的弓,骑射也颇娴熟,兵器习惯用刀,力石能举三号。”

章旻青的回答比较保守,他没有说出他的最终实力。在慈溪县,能参加武科考试的,基本上就是他们观海卫下属两个卫所以及观海卫里的军户子弟了。这些人都在什么水平档次上,章旻青心里非常清楚。

象贺海生、贺海养兄弟以及李骞复他们这几个人,在武艺上绝对是军户子弟中的佼佼者。

而章旻青这些年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上,但正如贺叔说的那样,天生将种,现在这具身体里,遗传基因使他的身材体格,一点也不像个小白脸的文弱书生,反倒是分外的魁梧雄壮。眼下虽然因为大病初愈,显得不够精神,可身体骨架却早已经定型。

开十二力的弓,举三号力石?刘元白又觉得眼皮跳了跳。

依照明朝考武举的规矩,武进士至少要能开十二力的强弓,舞动一百二十斤的大关刀,双手要能抱起三百五十多斤重的石锁。就算次一等的武进士,也要能开十力的强弓,舞动一百斤的大关刀,抱起二百九十斤左右的石锁。在力气方面,只要这三项里,有两项不合格,这武进士就想也不用想了。

这在后世,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现代,就是那些举重的大力士